戴口罩能否进行剧烈运动 随着天气转暖和疫情的缓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户外活动,佩戴口罩仍然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部分地区出现了佩戴口罩跑步意外猝死事件,有人怀疑这是戴着口罩进行剧烈运动时缺氧所致。那么,戴口罩到底能不能进行剧烈运动?戴口罩做运动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仅仅戴口罩不会引发猝死

从去年底疫情暴发至今,世界上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采取戴口罩和勤洗手、避免近距离社交等措施来防范疫情传播。目前尚没有出现仅仅因为日常佩戴口罩引起心脏骤停的案例报道。长期戴口罩的危害主要包括对面部皮肤的损害,以及部分人群对口罩异味过敏等。

人在运动时,机体耗氧量增加,会喘粗气且心跳加快,这和机体对于运动后适应性调节有关。长期参加运动的运动员,其心脏的储备良好,剧烈运动后其心跳并不会像普通人一样飙升,因为其机体已经适应。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剧烈运动后心率必然增加,以便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耗。

戴口罩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飞沫喷溅以及过滤外界的病原微生物。很多人戴口罩后感觉憋气,即使静静地坐在原地也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体验主要是因为戴口罩后面部空间被遮挡,鼻部气流会在鼻翼处或面颊两侧变成热的气流。时间超过4小时后,口罩内便会出现雾气或水珠凝集,引起面部不适,严重时会出现湿疹。当戴着口罩运动时,呼吸频率增加,口鼻一起呼吸时产生大量的水雾凝集,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呼吸时憋气的感受。对于身体健康、心肺功能正常的人来说,短时间的呼吸不畅不会引发严重缺氧,但对于肺功能下降的患者,长时间佩戴口罩参加运动有可能出现缺氧表现,进而使心肌受损,增加运动风险。因此大家在运动时最好随身携带口罩,一旦感觉憋气应及时更换或视情况停止运动。

戴口罩时不建议进行这些运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很多人在长达数月的宅家抗疫期间出现体重增加、运动能力下降的情况,人们的体力和耐力都有所降低。因此,我们既要科学防疫,又要科学运动。

运动时,在空旷人少的地方可以不戴口罩,在小区、公园等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以及室内运动时应该佩戴普通口罩,并注意保持一定距离。5月8日,国家卫健委在《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中表示,要科学佩戴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

相比于不戴口罩,戴N95口罩和普通口罩都会引起摄氧量、通气量下降,同时增加心率。所以公众在戴口罩运动时要注意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适度的运动时长。

戴口罩时要减少运动的频率,降低运动的强度。当明显感觉缺氧或心跳加快时应及时停下来休息。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适量、适时、适度进行,从量少、短时运动逐渐加量。注意观察肌肉酸痛情况、出汗情况、尿液颜色、是否有胸闷等。对于未成年人和体弱者,运动时尤其要注意心率和呼吸的变化,及时补充液体,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佩戴口罩时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如剧烈跑步,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或竞技性运动。可以选择相对柔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太极、瑜伽等。另外,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在运动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中暑,同时定期体检,不要带病带伤运动。并没有哪种运动适合长时间戴口罩进行,因此要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运动,才能促进健康。

儿童中高强度运动不应戴口罩

5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发布并开始实施《儿童口罩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定了适用于6岁至14岁儿童用口罩的基本要求、外观质量和测试方法。《规范》指出,儿童佩戴口罩期间不应进行中等和中等以上强度运动。

《规范》对儿童口罩的使用给出了明确的佩戴安全警示。比如,儿童应在成年人看护下佩戴口罩,看护人应注意观察并教育儿童正确佩戴口罩。儿童佩戴口罩期间不应打闹或进行中等和中等以上强度运动;如佩戴期间出现呼吸不适、皮肤过敏等症状,应及时摘脱口罩,必要时应立即就医。出现呼吸困难的儿童不建议佩戴口罩。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