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饭的日子 不知不觉地,结婚都几十年了。这父一辈、子一辈的,感觉餐桌上的日子变化真大。

  

□季云

1

我们是南方乡下人。在我们父辈,粗茶淡饭是过日子、度生活的固有模式。早上稀饭、馒头或馒头干、煮鸡蛋、咸菜萝卜干,中午米饭、炒地里当季的鲜菜或偶尔有的红烧肉、蛋汤,晚上稀饭、咸菜,这些是大多数人家的标配,几十年如一日,基本上不会变出什么新的花样来。

这是我20岁以前印象最深的茶饭生活。

2

上世纪80年代,我到了北京,生活工作在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的,终日奔波,晚睡早起。早上安坐喝粥,下午小坐品茶,都是妄念。往往一片面包、一袋方便面、一笼包子,对付了事。

来了朋友怎么能随便对付呢?

讨巧的家庭主妇平时一定会做些吃的储备着。一瓶啤酒、一盘花生米、一盘拍黄瓜,再切一盘松花蛋、一盘午餐肉,分分钟开席。等宾主吃上了喝上了,赶紧炸些鲜虾片,西红柿鸡蛋汤一煮,手脚麻利点,也就10分钟搞定。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作担子重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几副担子压着,人就渐渐地感觉累了。但我们家下班后买菜做饭,一家人围坐边吃边聊的,还是主基调。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忙碌,招待客人的时候,下馆子多了起来,在家做的就少了。

不过,我有个同学,她却坚持在家做饭。特别是在孩子的早餐上,亲力亲为,绝不马虎。自儿子上小学开始,她凌晨4点起床,煮米饭、炒鸡蛋、炖肉、煮青菜……

她有自己的理论:孩子的主课都在上午,早上用脑最多,如果早餐不吃好,到11点的时候,孩子一定会饿,饿了就会分神。所以,早餐在他们家是正餐。前一天采购好食材,收拾备好,凌晨起床后,现煮现炒现炖。

融入爱与亲情的早餐,味道一定鲜美无比,相信孩子用早餐的时光是最愉悦的。我同学这样做早餐,一直持续到孩子高中毕业。现在,她的儿子虽远在异国他乡,但一定会时常想起妈妈做的饭菜味道。

3

如今,“90后”“00后”的孩子长大了。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年轻一代的日常茶饭与我们的却大不相同。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好玩好看的多,而年轻人学历高、挣钱多、条件好,当然工作压力也大。他们日常生活大多通过速食餐、方便食品或在咖啡馆、快餐店解决。我听说,很多青年人不会做饭,有的年轻夫妇家里从不开伙,外卖又方便又快捷,吃的喝的一应俱全,吃了饭不用收拾桌椅、刷锅洗碗,特别省事。

居家还是要有“家庭”的味道。下厨少了,亲手操持少了,老少共餐少了,那种“无攸遂、在中馈”的传统便渐渐疏离了,其乐融融的氛围便淡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品味也就变浅了。

我不禁又一次想起我那位同学。

其实,她每天做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常饭菜,她想的是让长身体的孩子吃好吃饱,吃得干净、新鲜、舒心,在我看来,这寻常的粗茶淡饭,便胜却大餐无数。

这次疫情让全民成为了厨师,宅在家的日子里,炸果子、蒸面包……大家纷纷都在晒美食,就连“90后”“00后”都不再靠着点外卖来解决一日三餐,也学着做饭,虽是粗茶淡饭,可大家不仅学会了新的技能,还能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何乐而不为呢?

4

时代不同,日子就得随着时代变,这是与时俱进。各家不同,日子就得过成自家味,这是各有千秋。

但不管时代怎么变,居家过日子,还是简单饮食、粗茶淡饭的好,还是自己动手下厨的好。这样质朴的、简单的、健康的日子,这样一家人在一起,你洗一把菜、他温一壶茶,你支把劲、我搭把手的日子,这样团团圆圆的、自自在在的、欢喜而素淡的日子,才是轻松、踏实而长久的日子,是真正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