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东林(右一)与同事讨论技术方案 (资料图)

郑卫红(左二)与工作室成员进行研讨 (资料图)

刘林(中)和工作室成员一起讨论病例

王国栋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 (资料图)

吕永东(左一)为员工进行培训

徐长青(左三)与工作室人员进行教学问题探讨

黄海荣(中)与工作室成员进行颜色比对
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市总工会日前授予15家创新工作室2020年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这些工作室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创新实践带动经济发展,激励广大劳模和工匠人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地铁建设创新“孵化器”
——记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铁十八局集团郑卫红劳模创新工作室
截至目前获得成果:1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施协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及天津市QC成果8项;已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级工法2项、科技进步奖4项、优秀项目管理成果1项;参与编制地方标准6项,累计创效4286万元。这正是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郑卫红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天津地铁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器”作用带来的良好效果。
工作室是以全国劳模、现任中铁十八局集团公司天津地铁4号线10标、5号线15标项目部书记兼总工郑卫红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创建于2016年,有核心成员8名,下设重叠隧道施工小组、标准化施工小组、深基坑施工小组、联络通道施工小组、安全质量小组等5个攻关小组。
工作室以天津地铁项目为依托,围绕生产经营和管理重难点任务,以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为目标,实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职工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天津地铁5号线成津区间重叠隧道全长1349米,上下重叠最小间距仅2.28米,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地铁重叠隧道。天津地铁4号线项目为天津市在建最深的四层车站、最长的隧道区间,项目部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最终打赢了“两铁三最”攻坚战。此外,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传帮带教”作用,搭建创新、创优、创一流的平台,打造“1+1群”创新团队。通过导师带徒、技术培训、队长大讲堂、参观交流、技术比武等多种措施,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室先后为企业培养了50多名技术骨干,多名核心成员快速成长为项目领导和技术主管,获得天津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助力施工生产,为天津轨道交通建设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王洪宇
以绿色智能建设美丽天津
——记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东林劳模创新工作室
当前,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东林劳模创新工作室(绿色智能建筑技术中心)正在进行天津泰达足球场提升改造、嘉兴市体育场(红船)改建工程等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和红色基因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均成为业内知名、当地有名的地标性建筑。工作室就是这样秉承劳模精神,为建设美丽天津、中国绿色智能建筑发展贡献天津智慧。
工作室现有员工18人,长期致力于建筑绿色、生态、智慧、节能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市劳模王东林的带领下,工作室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敢于创新的优秀技术专家。工作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高水平地完成中国水利博物馆、天津文化中心等百余项工程项目建筑节能与电气智能化的设计实践与应用,完成多项生态智慧规划,完成了中新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零能耗建筑等几十项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以及天津滨海文化中心等10余项绿色建筑智慧集成软件开发及全生命期智能化服务项目。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临危受命,高水平地完成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应急发热门诊设计示例》,获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为适应绿色建筑、智慧建筑未来要求,工作室筹建了全国建筑设计行业第一个智慧建筑实验室;组建了全国第一个智慧建筑运维管控工程中心——天津市智慧建筑设计与运维管控一体化技术工程中心;组建了全国民用设计院第一个集咨询、设计、研发、实施于一体的软件团队;筹建了天津市第一个智能建筑CMA检测中心……
当前,工作室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绿色、生态建筑以及建筑节能相融合,形成了建筑全生命期绿色、智慧研发优势,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创新工程奖1项,4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和省市级设计和咨询成果奖80余项。工作室在全国绿色智慧建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本报记者 王洪宇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记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天津市黄河医院刘林劳模创新工作室
“奉献和创新是我们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秉承的文化,我们每个成员都身体力行地去做,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日前,记者来到天津市黄河医院刘林劳模创新工作室,院长刘林对记者说。
工作室成员由刘林院长、王桂丽护士长和贾琎主任领衔。工作室有多支精湛的专业团队,不断研究探索新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支是刘林领衔的微创骨科团队,创建了脊椎外科阶梯治疗体系,主要开展以康复医学系列保守治疗、脊柱微创外科技术PLDD治疗、椎间孔镜治疗及精准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至今治疗12000余名患者,其中包括大量外地病人,治疗总有效率达90%以上,深受广大同行及患者的认可。由王桂丽带领的静脉治疗护理团队,开展PICC即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中长导管穿刺技术,成功解决了院内危重症及老年衰弱病人外周表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静脉治疗输液问题。还有一支是贾琎领衔的神经内科团队,建立了黄河医院卒中中心,完善该院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团队共溶栓治疗57例病人,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刘林院长领导下,贾琎带领康复团队引进早期精准康复理念,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精准康复评估及治疗千人次,减少了卒中患者的致残率。
同时,工作室是黄河医院重要的人才带教培养平台,运用“1+X”运行模式,以工作室为轴心团队,以各项重点课题小组为分支,全力把医护人员打造成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的职工队伍。“今年,我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定申请,下一步我们打算与和平区的养老机构联合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发动工作室成员力量,为解决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困难,缓解家庭照护负担起到积极作用。”王桂丽说。
本报记者 姜凯琦 李洋 通讯员 王莹
培养治污专家的摇篮
——记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天津石化水务部王国栋劳模创新工作室
300次的外出调研、技术交流;3000余个试验数据的反复推演……这是王国栋带领他的团队在解决世界性污水处理前沿课题时,走过的曲折之路。
这项前沿课题叫高效生物反应器(ABR)在国际污水处理领域的首次工业化应用。课题的顺利解决是在王国栋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动承担的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工业外排污水超深度处理技术》攻关工作过程中完成的。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这一成果的出现,使企业外排水COD指标降至30mg/L以下,且实现主要污染物近零排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诸多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创新工作室有着完善的管理制度、据王国栋介绍,工作室按照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工作室工作规划》《工作室工作章程》等12项管理制度,有效规范了工作室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标准,确保了创新工作优质高效运行。
“王师傅除了搞项目,就是在带徒弟。”熟悉王国栋的人都知道,作为劳模和工作室带头人,他非常重视对人才和一线员工的培养和培训。“我们会定期组织开展业务交流培训和创新项目研讨,两年累计开展交流培训230余次,整理发表技术论文106篇,出版著作5部,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项。”据王国栋介绍,工作室会定期通过集中学习、现场指导和应急演练等措施,提高了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
创新工作室的系列举措让天津石化一线职工的技能等级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据了解,在中国石化公司循环水、化学水、污水处理三项专业技术比武中,水务部的参赛队伍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个人5金5银的优异成绩,并先后培养出污泥干化运行达人、天津市劳动模范田阳,安全环保卫士、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刘建波等一大批技术精英和专业能手。
本报记者 高竹君
焊出最强钢结构基地
——记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吕永东劳模创新工作室
“通州副中心项目,需要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请求吕永东劳模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协助支援……”“收到。”日前,通州副中心项目部向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吕永东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来了一条“求助”信息,收到信息后,工作室领衔人吕永东带着成员迅速“驰援”,在吕永东和工作室成员协助下,通州副中心项目机器人焊接正在有序进行。
“海河工匠”企业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走进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吕永东劳模创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无数块奖牌。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至今,坚持培养和选拔生产、技术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覆盖建筑钢结构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一线工人培训率100%,技能提升培训和考核全覆盖,支撑了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工作室还先后培养出了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一大批京津冀、行业、省市区技能大赛、国际焊接大赛优秀选手。
工作室还承担焊接工艺评定研究及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试验,在高、大、新、尖、特钢结构工程制造中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参数库,完成的关于“厚板组合焊缝埋弧焊全熔透不清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10余项工艺技术攻关成果,在提高焊接效率,降低焊接成本,改善焊接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我们坚持‘培训、竞赛、考试、总结、成果转化’工作模式,开发了精品培训课程,承接劳模突击队任务等,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随着机器人焊接技术的逐渐应用,我们还将加大对机器人焊接技术的培训,努力打造钢结构技术产、学、研、训、赛五位一体的国家级基地,为制造强国、技能强国战略贡献力量。”吕永东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孙祎
探寻简约教育教学新模式
——记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徐长青工作室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这学期的重点工作比较多。咱们的答疑群里,再忙也一定要在当天内进行回复,咱们工作室一定要为每位老师提供好学术指导。”在新学期第一次工作会上,徐长青工作室负责人徐长青说。
徐长青工作室的核心理念是以简约教育研究为方向,探寻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双有”,即有意义的课堂和有意思的课堂。徐长青说:“工作室创新提出,‘教学内容约取,教学方法博喻,教学流程简构’的简约课堂建构三策略。老师们秉承‘基于儿童立场’的理念,实现了‘三不讲原则’,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幅提升。”
提起徐长青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徐长青说:“工作室成立的初心,最主要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屏障,引导师生转变教学行为方式,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围绕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搭建教师成长的专业平台。提出了‘凝聚、提升、示范、辐射’的发展目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初心理念和执着的追求,被广大同仁认可,徐长青工作室研究队伍和研究理念不断开枝散叶,加速孵化,已从简约教学走向简约教育研究,徐长青教学研究工作室也由最初的10余名教师,发展到现在的500余名教师加入,他们一起深入学习简约教育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丰富着简约教育的研究,从而让这种教育方法惠及更多的学生和教师。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努力,工作室已经培养了12名“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学员”、2名津门杰出教师和多名市区级名师、骨干教师,多名成员在全国教学大赛上获得佳绩。徐长青工作室也在徐长青的指导下完成国家级课题21项,涉及多个范畴,其中包括教师视域、站位、理答、干预等教师行为的研究,以及学生数学语言、观察能力、数学经验的培养,数学文化渗透等课堂策略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报记者 秦帆
为汽车披上艳丽外衣
——记天津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黄海荣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个创新工作室,他们支持了中国地区汽车漆每年超过4千万美元的业务需要,他们专攻当今国内外汽车涂料性能、外观等技术难题,创新谋突破,努力获成功。他们是踏踏实实的创新者:截至目前,他们一共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另有超过10个新产品正在研制过程中,即将取得成果。工作室里的他们推行了来自汽车漆研发中心6个实验室的128条创新项目,其中合理化建议采纳率超过90%。这就是黄海荣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这支团队在创新中不畏艰险,攻克难关,让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在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中大放异彩。
由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涂料的生产配方及工艺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及快速反应需求。这给黄海荣劳模创新工作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研制出一套能长期在系统中稳定循环,实现精准加料控制的配方体系。“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黄海荣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头扎进了艰难的攻关中。调研、讨论、分析、试验,就连吃饭和休息时间,也常变成了项目的讨论会。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不懈攻关,黄海荣团队开发的新技术平台成功应用在了世界第一台全封闭小批量汽车漆自动生产线上,取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该技术平台通过源头一次性加料,实现全线自动化生产。从工艺水准到生产效率都令同时研发的西班牙同行为之叹服:同期在西班牙进行研发的技术平台,需要二次加料混合才能生成成品漆,相较中国团队的生产效率低了近一半。
如今的黄海荣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支技术过硬,刻苦努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的高效团队。团队开发和引进的水性紧凑型压缩工艺一代和二代产品、陶瓷清漆产品、纳米颜料产品等广泛地应用于多个汽车品牌。
本报记者 王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