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油田采油三厂工会打造“五有”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新“小舞台”让职工更出彩

  

□记者 高竹君 通讯员 张国辉

本报讯 大港油田采油三厂工会将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作为深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抓手,按照有创新团队、有工作条件、有管理制度、有创新成果、有经费保障的“五有”标准和“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命名一个”的原则,精心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

目前,采油三厂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小舞台”已唱响了“多彩戏”。

厂工会精心制定出台了《创新工作室奖励评比办法》《技改创新创效管理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既注重物质奖励,又注重精神激励,加大对优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在“油海之星”评选、劳模推选、外出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创新人才,大力营造“时时可创新、处处可创新、人人可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工作室聘请劳模专家为兼职教师,通过竞赛实训、创新论坛、技师大讲堂等方式带徒传技。两年来,已培养出高级技师12人、技师25人,并先后选送200余名技能人才参加高层次职业竞赛,共有144人在企业级技能大赛摘金夺银。

同时,采油三厂工会围绕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在创建以宫艳红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7个创新工作室基础上,以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艳红工作室”为例,工作室积极引导成员在各自擅长领域深耕细作,通过推进“自学+助学+跟学”的学习模式,不断重塑团队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创新技艺,涌现出王世谦、刘永保、黄兴鸿等一批具有3D动画、CAD绘图特长的技术尖兵,形成了人人成才、个个出彩的良好局面。

另外,厂工会积极引导各劳模创新工作室结合生产实践,围绕“稳产保能、上产提能”系列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发挥一线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把解决生产难题的小改小革向解决管理、修旧、安全、节能等多方面延伸。两年来,共采纳实施技改合建400余条,将200余项技术改造应用于现场,节约成本200余万元,优化油水井护理措施420项,研发油井工具8个,取得QC成果30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500余个,实现了效益效率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