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五项目部开办农民工夜校,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满足工作和生活需求—— 给农民工成长加点“料”

  

“走啊,老丁,去上课。”“好的,马上就来。”一天工作结束后,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五项目部工人丁万城兴致勃勃地朝会议室走去,准备参加农民工夜校课程。现在的他,成为了一名上课积极分子,而在两个月前,他还是一名拒不配合的“困难户”。

“这上了一天班怪累的,晚上还要上课啊!”项目部农民工夜校首次开课时,丁万城满心的不情愿。经过农民工队伍负责人和工友们的劝说,他才勉强同意上两节课试试。因为在丁万城看来,自己工作30多年,已经是个工地上的“老手”了,不管技术还是安全都不会有问题。

当时正是第五项目部承建的雄东综合管廊工程大干时期,地下管廊的混凝土浇筑成为重点工序。大干半个月后,丁万城的班组施工进度成了混凝土班组中的最后一名,他的面子一下就挂不住了。

经询问得知,原来其他班组早已采用便捷快速的滑模工艺施工,而他的班组还在使用传统的支模工艺。当丁万城听到滑模工艺后就怔住了:“这不就是半个月前夜校技术员讲的那个新工艺吗。”想起自己当时没有往心里去,这一刻懊悔不已。丁万城立马到项目部找当时授课的技术员,满脸通红地向他请教。这次事件过后,丁万城对农民工夜校课程的态度变得很积极。

夜校自开办以来,已为农民工队伍开展了19次教育培训,不仅有施工类相关课程,还会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反电信诈骗、劳动合同规范、便民服务APP讲解等课程,最大程度满足了农民工兄弟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对于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班组中学习积极的工人,夜校还会为他们单独增设专业培训课,以“开小灶”的形式助推技能人才培养。

如今,像丁万城这样通过夜校培训获得提升的老工人不在少数。“咱们这个农民工夜校办得真好。”现在,丁万城班组的工人都成了夜校的忠实“粉丝”,一谈到夜校便纷纷竖起大拇指。“各工种的农民工主要依靠过去累积的经验,只有工人培训好了,工作才能干得更好。”项目生产经理郑中华欣慰地说,“现在工友们都说,农民工夜校办到了大家心里。” 本报记者崔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