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竞竹是津云新媒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闻编辑部视频中心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新时代劳模宣讲团成员。曾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21年,他带领团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
在齐竞竹的工作中只有一个字“忙”,选题策划,出外拍摄、后期编辑……每天在单位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家常便饭。“领导对我们的高要求,群众对我们的期待都鞭策我们一定要把每个视频新闻做成精品。”利用午饭时间,齐竞竹抽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
短视频是网络新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作为新闻媒体,如何让短视频作品既要传递党的声音、反映天津发展变化,又要形式灵活,符合广大受众观赏需求,这是齐竞竹和他的制作团队每天费尽脑筋的工作追求。
为反映天津乡村振兴情况,去年,齐竞竹带领团队策划了一档“我和我的家乡”视频节目,邀请外国友人走进乡村,探访天津新农村发展,亲身体验乡村振兴为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他们还创新传播形式,联合《天津日报》利用传统媒体刊登节目中的乡村照片,读者用手机扫描照片,就可以跳转到津云平台观看相应短视频。这样的创新,开创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动态视频和静态文字相融合的新模式,也为读者带来全新体验,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为做好天津脱贫攻坚战的策划报道,2018年以来,齐竞竹带领团队不断深入基层,足迹遍布河北承德、甘肃、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拍摄制作《臊子书记》《奔跑的蜗牛》《黄河岸边最美的风景》《沙漠之子》等多部有新意、有温度的视频报道。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为展示我市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感人事迹,齐竞竹和同事深夜采访,白天制作,每天都在高强度工作中周而复始,连续鏖战30多个昼夜,打造了短视频系列报道——《红区日记》,被央视、新华社等30多家媒体转载。
“再苦再累的工作我们都不怕,就怕做不出好的节目,辜负了党和群众对我们的厚望。”齐竞竹说,作为党员和劳动模范就要讲实干比担当,要用更优秀的视频作品传递党的声音,讲好天津故事,弘扬劳模精神。
本报记者李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