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饭盆儿

  

河东区大王庄街 卞显光

家里的橱柜里有一个多年的搪瓷饭盆儿,我一直保存着。家人都说,“什么时代了,还留着这老古董!”

记得是那年秋天,气象台预报:“近期东三省将有暴雨,有可能引起山洪和泥石流……”东北江河两岸的村民紧急动员起来,连夜抢收农田里的玉米、大豆和高粱。玉米经过紧急抢收简单脱粒处理,很快装上散装列车运往内地。我所在的八一粮库承接了数千吨的潮粮任务,一车车载满潮玉米的黑色车皮,缓缓从道线延伸到粮库的最深处。粮库领导早已按照上级指令,提前做了预案,提前把任务分配到科室、班组,我所在的党群组分得了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晒粮任务。

为迎接潮粮的到来,我们提前一天在空闲的场地上架起方木棱,上边铺上两层席板,手持木锨,迎接潮粮的到来。刚从车皮上卸下潮粮风尘仆仆,还多少遗留着煤灰的痕迹,但依然清香四溢,憋闷了一路的玉米,像是迷路的孩子找到了自己家,一开车厢门板顿时散发开来,在秋日的阳光下热浪滚。不一会儿,参加劳动的党员干部一个个汗流浃背,挥汗如雨。每一处晒粮场地上很快摊开一片片黄澄澄的玉米,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令人疼爱。

整个库区,除了正常的出行车道,大部分闲置空地大都被潮粮占用。从一大早就忙碌的人们,累了,渴了,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一个个靠在树下歇息,冲盹儿。每隔两个小时就再次奔向晒场,翻晒一遍,每天折腾好几遍。下午收工前,为防雨淋和露水的光顾,把粮食堆成一个个“小山”,用苫布盖好,准备好第二天的翻晒。在大家的努力下,借着连日的骄阳,玉米粒渐渐脱水,变得坚硬亮洁,翻晒中发出噼里啪啦的欢唱。检验人员拿着仪器,逐一检验,合格的依次入库,不合格再继续翻晒,直至合格入库。

翻晒潮粮是一车皮一车皮的来,在连续多日翻晒潮粮中,我学到了翻晒粮食的技能,学到了老职工爱粮惜粮的优良品质,日后养成了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抢晒潮粮的任务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事后,库工会为每个职工分发了一个搪瓷饭盆儿和一包茶叶。搪瓷饭盆儿红边绿底,盆底有两条嬉戏的金鱼,倒上水,那金鱼立马就游动起来,仿佛为粮食安全点赞。茶叶是从东北角正兴德批发来的,透着茉莉花的清香,我没舍得喝,春节的时候带回老家,也给亲人分享保粮的甜蜜。搪瓷饭盆儿每天伴随着我穿行在单身宿舍跟食堂之间。后来我成家,也搬过几次家,家人也一再劝说“快扔了吧!”我却依旧舍弃不得。虽然搪瓷边沿已经磕落了好几处,金鱼也没有了过去的灵动,图案也变得凌乱、浑浊,但每次看到它,眼前就会呈现出当年粮库接晒潮粮的日子,勾起我青春岁月的点滴记忆,我怎么能舍得丢弃呢?

如今,我离开粮库已经三十多年。听原单位的人讲,好多年没接过潮粮了。

是呀!随着我国粮食收储现代化的推进,粮食大面积收割机械化、潮粮落地烘干自动化,强化冷库储存保管、散粮罐车运输等关键环节,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降低了粮食运输周转中的消耗,粮食储存运输已经呈现出规模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如今国家粮食储存充盈,安全确保百姓的饭碗端稳抓牢,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备足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