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路上的“舞者”


牛刚(前)指导夏河歌舞团排练舞蹈

(资料图)

人物简介

牛刚,南开人民文化宫舞蹈干部。他扎根基层,全心投入群众文化工作中,17年来,每周公益辅导超20课时,受益群众累计30余万人次,编创作品先后获国家级奖项20多个,曾两次赴甘肃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文旅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南开区对口帮扶的地区,在2018年12月第一次援派时,牛刚被分配到当地歌舞团工作。初到甘南,工作环境和生活的不适应,并没有让牛刚退缩。

抵达目的地后,牛刚克服高原反应和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与同事们一起穿行在海拔3000多米的牧区下乡进行露天演出,亲身体验了基层的艰辛。“当我看到背着筐捡牛粪的牧民和满手冻疮的驻村干部后,更加深刻地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帮扶责任。”牛刚告诉记者。扶贫先扶志,牛刚和同事们下乡演出的主题是宣传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地策划编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出,在夏河县“两会”期间的首演便引起轰动,随后这场演出走遍了夏河县的所有乡镇,演出场次达数十场,2019年在南开文化中心连演三场,引起津甘群众极大共鸣。

今年5月,牛刚再一次踏上了赴甘帮扶的征程。抵达庆城县后,牛刚和同事们围绕“大舞台、大讲台、大展台”三大主题开展援派交流工作。牛刚主要负责“大舞台”活动,即“携手奔小康 共筑中国梦”——东西部文化交流主题文艺演出。演出汇集了南开、夏河、庆城、环县四地的特色文化节目,演出方案经过九次修改后最终确定,分为陇风津韵、红色基因、携手筑梦三个板块,分别展示四地干群风采,形成四地共奔小康的良好氛围。演出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四地群众共2万多人在线观看了演出,反响十分热烈。这台演出充分展示了南开区与受援地庆城县、环县与夏河县的帮扶成果,使四地群众进一步了解南开区的扶贫工作,增进了四地群众的友谊。

在做好“大舞台”工作的同时,牛刚还在本专业上积极与庆城县文化馆做好对接。在为当地群众培训舞蹈时,牛刚发现县里的秧歌队都在跳广场舞,而当地的省级非遗项目“徒手秧歌”却没有被充分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提升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使其更加重视“徒手秧歌”的传承发展,成为了牛刚这个文化馆挂职舞蹈干部的重要课题。

牛刚经过积极沟通,与庆城县文化馆共同录制“徒手秧歌”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在天津群众中进行推广培训。在线上共推出12节网络视频教学课,并建立微信辅导群进行学习交流,近200名天津群众在线进行了学习,上交视频作业千余份。天津的群众通过对“徒手秧歌”的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庆城的文化,深化了两地群众的文化交流。同时,天津群众的学习热情也让庆城群众看到了“徒手秧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魅力,从而坚定了他们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决心。目前,庆城县除了确定中心村原生态传习示范点外,已经成立舞蹈家协会,专门组织开展“徒手秧歌”普及传承工作,并邀请牛刚共同创编“徒手秧歌”广播体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传承。

从甘南到陇东,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牛刚和他的同事们下乡调研、走访入户,不仅开展了“大舞台、大讲台、大展台”活动、为两县群众送图书、送培训、送文创,还充分挖掘两县的文化内涵,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旅游的发展,帮助两县制定文化旅游线路,联系文化企业考察投资,把民族优秀文化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助力当地百姓脱贫。

如今的庆城,拉闲话的人少了,邻里关系和睦了,留守老人们也不孤独了,乡村舞台“精神家园”的引领作用充分显现。一场场文艺演出增强了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乡村小舞台,演绎着农民的新生活,大家唱着歌、跳着舞,欢快地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