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蒙古国


张志明

一生中也没出过几次国,蒙古国是到过的国家之一。

那是2011年夏,六月。作为“重走张库大道”采访活动的领队,和同事们一起从二连浩特出发,穿越蒙古国,最终到达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的贝加尔湖。

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以后的历史。我们都是某个特定时间或场合的主人公。

又想起蒙古国,是因为他的总统来华访问,给我们送来了30000只羊。新闻是这样表述的:蒙方愿在此前已经向中方提供捐款的基础上,再向中方赠送30000只羊,以表达蒙古国人民的心意。

之后,网民大为感动。各种版本的羊群短视频出现,并且说,羊群正在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其实一看就是假的。从二连浩特出关后,来到的是蒙古国最大的开放城市扎蒙屋德(类似我国的深圳),要到乌兰巴托,得经过600多公里的茫茫戈壁滩。没有人家,没有公路(现在有了,我们去时中国工程队正在施工),没有草地。别说羊,就是骆驼也不好走出来的。直到离乌兰巴托近百公里时,草才越来越高、越绿。这是受贝加尔湖暖湿气流影响的结果。

对于蒙古国,我的印象是既落后又现代,既古老又时尚,既土气又洋气。贫富悬殊严重。走在乌兰巴托的大街上,一如走在了不太发达的我国的县城,道路有的地方坑坑洼洼。城不大,除了中心区外,到处是低矮的简易房,山坡上有大量的蒙古包。街上各式各样的车,大多是日本和韩国的。有的在我们国家看是好车,蒙古国是零关税国家,车比我国便宜。就拿丰田霸道来说,我国卖70多万元,在蒙古国也就是20万元不到。街头人的穿着五颜六色,有蒙古民族服装,有戴皮帽子穿长靴子的,有穿西装革履的,有时尚大气的女性,很现代,走过留下法国的香水味。衣不遮体的穷人,珠光宝气的贵妇,都会擦肩而过。在国会大厦的两侧,就有名牌手表店,国际大牌的服装和包包店。我进去看了看,阿玛尼、LV、万宝龙,应有尽有。接待我们的单位,有一次请我们在国会大厦前边的大剧院看了蒙古的传统演出,很震撼,艺术人才积聚。在七星级的酒店吃过西餐,奢华,但走不远可能就是凌乱的街区。这个国家的饮食,主要是蒙餐和西餐。蒙餐也加入了西餐元素,叫蒙古西餐,大量使用刀叉。我的西餐工具就是在这一个多月熟练的。有钱的人们重视教育,中产阶级的孩子在我国的二连浩特双语学校学习、俄罗斯学习,甚或日本韩国学习,再富有的孩子在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官员和普通有文化人都会英语、俄语,有的会汉语。官员普遍很年轻,受教育程度高。接待我的几个省的副省长都是留学人员,英语流利。他们的省会,比如戈壁省、乔亦尔省就像我们的城镇,连一家接待百人的酒店都没有。我们20多个人,得分在两个酒店住宿。但途中在一个苏木(就是镇)就餐时,吃的是西餐,服务员穿的是英式苏格兰裙子。店里卫生、整洁。我们国家乡镇里的餐厅好像很少会有西餐。

他们敬畏长生天,对大自然的赐予心存感恩。即使在茫茫戈壁,荒无人烟,也不丢弃垃圾。陪同我们的蒙古国女秘书总是把喝完的矿泉水瓶压扁,装到车里的袋子,带回乌兰巴托。有一次,我随手把塑料瓶丢在地上,她说,“no,no,no”。捡回,收起,放入袋子。这让我终生难忘,到现在我也不敢再乱扔垃圾。

这又是个懒散的国度。在蒙古国开工厂、开矿山的中国人,不敢给蒙古国人开工资。一拿到工资,第二天就没人上班了,都坐火车跑到我国二连浩特来喝酒了,什么时候工资花没了,再回去上班,等一发工资就又来中国喝酒。所以,二连浩特、满洲里、蒙古国的人遍地都是。我们在蒙古国时,正赶上他们的国庆节,那达慕大会。总统参加,说是上午九点半钟开始,可全城大堵车,我们从饭店连跑带走去的体育场,直到快12点钟了才开始。我们后来的同事,早晨从北京坐飞机来乌兰巴托,竟然没误了看那达慕!

到现在,我都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骨子里和我们血脉相连。西化后,学习西方又非常彻底,一个吃饭用手抓的地方,现在吃西餐。想摆脱中国影响,可又每天从中国各个口岸拉回去食品、服装和建材。这个现任总统我看不简单,有勇有谋,绝非等闲之辈。

我们重走的张库大道,就是古代草原茶叶之路,从张家口的大境门到蒙古国首府乌兰巴托(古时叫库伦)。我们去的时候,“一带一路”倡议还没有提出。那时,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地方官员就很重视中国媒体的到访,都表达了希望重新开发和唤醒这条贸易之路,把它变成黄金商道,重现历史的辉煌。8年过去了,“一带一路”深受各国肯定和支持。打造共同繁荣发展之路,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想,这或许也是蒙古国总统此次活动的目的之一吧。

山水相连,守望相助。仿佛又到了蒙古国,看到了阳原街的满脸皱纹一口阳原话的老妈妈,看到了达尔汉中国援建的大桥,看见了买卖城的皮毛商号遗址,看到了恰克图博物馆里的清朝大钟,看到了二连口岸川流不息的人群……

想起蒙古国,想起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