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区一基地 开启幸福新征程

——访武邑县委书记耿伟平


本报记者 杜静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坚定‘产业振兴强市、结构调整富民’奋斗目标,精准把握‘三区一基地’战略定位,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加速跑’的姿态奋力开启人民幸福生活新征程。”近日,武邑县委书记耿伟平就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及市两会精神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耿伟平表示,武邑县将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聚力打造“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核心区”。他们在全市“东西开放轴”上找坐标,全力推动总投资37亿元的衡水国际陆港项目提速建设,同步谋划布局国药乐仁堂医药物流园、韵达冀中南总部基地、河钢衡板钢材交易中心等重大战略项目,着力打造东联西进、南接北移的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核心区。同时,他们坚持把物流枢纽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着力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茹凯家具、VR电竞、昊德橡塑、虎牌保险柜等系列县域品牌,精彩亮相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巴迈隆新型板材、智能立体车库等更多“武邑制造”,进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走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实现扩能升级。

聚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耿伟平介绍,武邑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根本之策,聚焦县域“2+2+4+4”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提升效益,金属橱柜、硬木雕刻、金属制品、环保装备、新型建材等产业,市场订单一路飘红,营业额实现井喷式增长,尤其是衡水益通管业、虎牌奥笛柜业两家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被认定为2021年第一批河北省工业设计中心,13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把县经济开发区作为产业聚集高地,政策向园区倾斜、力量向园区配备、资金向园区捆绑,高标准编制空间规划,大力实施“腾笼引凤”工程,园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3.48平方公里,构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以产业项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把招商引资作为贯穿“十四五”期间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选优配强京津、雄安、上海、深圳4个区域招商小组和5个专项招商小组,创新启动“天下邑商”工作站,研究出台“1+7”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形成“时时抓招商、人人抓招商”的浓厚氛围,前三季度谋划储备项目95个、签约落地项目7个、开工建设项目22个,投产达效项目7个,其中衡水国际陆港等29个项目争列省市重点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

“我们聚力打造‘衡水宜业宜居生态新城区’,抢抓武邑撤县设区重大机遇,将‘精耕细作’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对标全市主城区,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增效能,统筹提升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耿伟平说。武邑县9月份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复检,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有序推进,交通运输学院、康养综合体、新客运中心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以承办全市旅发大会为契机,精心构建“1+1+7+N”新型城镇化构架,全面叫响“文兴农盛、武邑新城”旅游品牌,形成“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民生”的全链条旅游新业态,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休闲之趣、灵秀之美,天蓝地绿水秀成为武邑生态底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梳理确定全县“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36项,保障就业增收、优化民生供给、繁荣文化事业,有效将民生温度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刻度;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推出系列营商改革23项,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前三季度新增市场主体2126个,带动就业创业6120人。

耿伟平说,围绕打造“京津冀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武邑县充分利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5年过渡期,深挖农业农村这个“富矿”,狠抓结构调整这个“核心”,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支撑基础上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以产业振兴筑牢乡村振兴根基。武罗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单品红梨生产基地,总产量180万公斤,实现产值2000万元。他们大力实施专用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工程,借势推广武邑特色“两自五统”土地托管改革,统筹开展粮食绿色仓储、粮机装备、品牌营销、供给品质、质量追溯5大提升行动,带动全县524个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功争列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体推进试点县。同时,以“果蔬进京、中化来衡”为契机,依托中化农业、北京新发地等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专线基地,助力县域“武罗缘”韭菜、小米椒等30多类优质农产品直销高端市场,带动本地农业生产者纷纷走上绿色安全、无公害高品质转型升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