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死神,四院成功抢救一名颈椎骨折的外地工友
衡水四院独立完成首例“枢椎齿状突骨折螺钉固定术”


医师简介
王清和,主任医师、承德医学院兼职教授。现任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脊柱骨科主任,河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河北省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医师分会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骨科分会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衡水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衡水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进修深造,率先于冀东南地区开展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术、脊柱骨折的前、后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术、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微创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等,独立完成复杂脊柱手术五千余例,对脊柱疾病及脊柱创伤、骨肿瘤等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完成省级、市级科研成果十余项,获衡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论文一篇。
“大夫,请您一定要救救我们的工友!”
十几个头戴安全帽,衣着朴素,操着各地方言的人围在王清和副院长身旁,七嘴八舌表达着同一个意思。
“请大家放心,我们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一定竭尽全力,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对不会放弃!”王清和斩钉截铁地说。
虽然作出了承诺,但他的心情还是有一点沉重。因为伤者伤情不容乐观。
伤者是一名在衡水某建筑工地工作的打工者,51岁,男性,外地人。10月下旬,一次高空作业中,不慎坠落,导致第二颈椎骨折。工友们连忙将他紧急送到衡水市以骨科为特色的第四人民医院。四院副院长、脊柱骨科带头人王清和亲自接手了这则病例。
第二颈椎骨折,业内人清楚其风险。它的学名叫做“枢椎齿状突骨折”,又被称为“绞刑骨折”。因为该部位骨折极易造成患者延髓损伤,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与国外实行的“绞刑”导致人员死亡的机理相似,此部位骨折是人体极度危险的骨折部位之最,也是治疗的难点。
以往,同类危重伤情在同级医院中,医生都是建议伤者转至上一级医院。但这位工友伤情之重,搬运途中一个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同时在积累了上千例颈椎前后路手术经验的基础上,王清和还是毅然接下这一“烫手的山芋”。
“用枢椎齿状突骨折螺钉固定术,这是一个可以挽救伤者生命的方案。之前,咱们四院曾经遇到过相同的病例,是特地从北京请来的专家主刀,在四院的骨科团队配合下实施的。所以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提前说明的是,手术有一定的风险,一定要向伤者的亲属详细说明,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王清和说。
伤者亲属知悉后,仿佛溺水中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二话没说就在同意书上签了字。
时间就是生命,王清和立刻带领脊柱骨科团队,在麻醉科、影像科等科室的有力配合下,迅速制定手术方案,安排手术事宜。在黄金救援时间内,伤者在院方一路绿灯的保护下,顺利进入手术室,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竞赛就此展开。
“齿状突螺钉内固定”,这种手术操作空间小、手术风险高,伤者需要经受大量的X线辐射,这样的高强度手术即便在省、市级医院都很少开展。同时,术者还要甘愿承受着射线危害身体的风险。除此之外,实施此手术,必须要求术者具备大量颈椎前路手术的经验。
手术自上午8时开始,临近中午11时,手术大功告成,伤者被安全送回病房。
五天后,王清和在日常查房中去看望伤者,伤者已能下地活动,一看到王清和顿时泪流满面。他说:“真不敢想象如果我不在了,一家老小今后的生活会变成啥样。感谢您,感谢四院,救了我,救了我的全家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是衡水四院给我第二次生命。”
本报记者 高艳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