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他们播种下坚强的种子
武华民
“这对母子笑着拍下了他们的2021,我却看哭了。”一位同事看了元旦前人民日报客户端一个消息后,激动地对我说。
消息里说,大三学生张浏浏患渐冻症的妈妈,给儿子的口述信写道:“妈妈很爱你”“健康第一,适当锻炼身体,不要熬夜,有病及时看……”病重妈妈的话令人动容。
早在前年年底,浏浏的妈妈就出现了症状。妈妈生病后,浏浏承担起了家庭责任,妈妈做理疗也是他陪着去的。
去年3月2日,浏浏去大学前,妈妈突然说要给他留一封口述信,于是,他用手机一字不拉地记下了妈妈的话。浏浏知道妈妈在向他交待事情。渐冻症病人,会有一天再也无法说出清晰的话。
3月8日,张浏浏回到了学校。他记得妈妈的病情和嘱咐,不再虚度光阴。这一年里,浏浏用“不后悔”形容自己。这一年里,他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入选学院一流人才托举班,考取基金从业资格证书等,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2020-2021年度学科竞赛先进个人称号和一等奖学金……
这一年里,妈妈也在坚持康复治疗:“她一直非常坚强、乐观,给了我很多动力。我听她的话努力学习,妈妈也特别开心,我们俩互相鼓励,一起成长。”
浏浏觉得,妈妈病后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坚强了。“生命很宝贵,不想再把时间和生命浪费。”对于2022年,他的愿望和目标很简单:“认真学习,好好锻炼身体。希望妈妈的病情发展得慢一点,陪自己再久一点……”
听着同事的分享,我想起了云南的朋友徐伟,为了救患病的儿子,钻研医学论文、自制药物的经历,更是令人拍案赞叹。
前年6月,徐伟的二宝出生。到了年底,他却发现六个月大的儿子,连别的小孩吃手、翻身这样的基本动作都不会。医生检查后说,他儿子得的病叫Menkes,是云南省确诊的第一例此类病患。医生的话,瞬时把徐伟整懵了。
孩子确诊后,他走上了漫漫求医路。医院、药店没有治孩子病的药,他多方打听到了上海,租到了一家药物制备商用实验室,终于制备出了可以治孩子病的药。可药的保质期只有56天。为给孩子看病,他隔一段时间就举家在云南和上海间奔波,欠下了不少外债。
买不到药,医院治不了,药企不愿意开发,租实验室又太贵……万般无奈之下,徐伟想到自己制药。
他买了仪器设备,在自家建实验室,购买到了原料,多番改造后也通过了制济灭菌要求。他只有高中学历,不懂医,就参考医学论文制药。那一个多月,他靠翻译软件,没日没夜地查看了五六百篇制药论文。
一个半月后,他终于制备出第一批药。为验证药物,他用小兔子做实验,后又拿自己做。第一次给孩子注射时,他非常担心,但这是唯一的办法。拖下去,孩子只会更糟。
注射一个星期之后,徐伟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多个指标接近正常值。他终于看到了希望。如今他已经坚持给孩子注射了300多次,孩子的病终归没再恶化。
我突然懂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骨肉亲情,原来真爱可以冲破道道难关。茫茫人生,父母、子女在世间相遇,是机缘更是巧合。像浏浏母子、徐伟父子这样,即使疾病和磨难也无法阻隔他们的生死相依,守望相助。世上本没有神话,是亲情下的坚强和不弃,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希望在新的年度里,这样的坚强能够孕育出更多更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