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友善品质 造就时代新人


李玲玉

友善是中华民族在传承祖先文明过程中所凝聚出来的优秀美德,源自人们对于美好社会价值的追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当代大学生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其中,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就必须自觉加强友善观念的塑造,把友善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大学阶段是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品德修养的可塑性极强,其友善品质不仅关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更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祖国的未来。

培育友善品质,弘扬传统美德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石。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任务。“完善人格”,作为重要一项内容,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创造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因素。友善的价值构成要素主要有尊重、宽容、礼让、关爱以及互助,有力本体现着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友善培育,用友善这种优良传统美德熏陶与润泽学生,让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真诚友好的性格,从而塑造健全人格,帮助其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友善品质,弘扬传统美德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保障。“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社会层面看,友善是一种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做到待己友善、与人为善、善待自然;从个人层面看,友善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要求和约束。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影响其终身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生就比较受宠,从家庭走向社会,交往范围变大、对象变得复杂,在交往过程中,一旦自我的需求满足受阻,如果没有友善的品质做支撑,就会出现不少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友善培育,能引领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求同存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校园中带着友善之心走向社会,当代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种种挑战,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我们要把大学生接受友善培育的过程,作为其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重要过程最终努力让他们成为“大爱大德型”的时代新人。

培育友善品质,弘扬传统美德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善待自然,是个体处理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善待自然要求我们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高地,对大学生开展友善品质培育,不仅仅要做到待己友善、与人为善,更要善待自然,培养自然友善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促使他们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自然,践行科学发展观,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能够使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和谐发展,造福万代,这样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培育友善品质,弘扬传统美德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的形成不仅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伴随而来的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加剧,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同时滋生,这不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友善可以为其注入浓浓的人情味,以此润滑社会交往中的摩擦,消解社会发展中的冷漠,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大学生作为有抱负、有追求的一代新人,肩负建设国家之重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客观需要,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相适应。对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育,不仅关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推动落实好。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