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奉献的红色家风


王烨

我的姥姥马富暖,1926年出生于深州市东安庄乡西安庄一个农民家庭。苦难的生活,使她萌发了求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她小小年纪便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参加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姥姥说:“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站岗,日本鬼子突然进村,于是我马上通知正在村里开会的大人们,大家赶快藏了起来,才逃过一劫,因此受到上级的表扬。”

加入共青团后,姥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年仅16岁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妇救会,并担任委员。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男子奔赴前线,浴血杀敌,妇女们也在妇救会的引领下走出束缚、走出家门,为前线的战士们准备军鞋、军粮等军需物资,照顾伤病员。在敌人扫荡时做好群众转移保护工作,为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表现积极,抱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解放奋斗终身的信念,姥姥22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姥姥说,当时入党是严格保密的,要经常开会,而且开会地点都在树林里或庄稼地里。入党这件事她瞒了一年多,直到解放前夕,家人才知道她入了党。当时由于党的各项工作特别繁重,需要天天晚上参加会议,她就背着孩子坚持了一个多月。在职责和使命的驱使下,她更加忘我地工作,白天参与村里工作,晚上纺纱织布、洗衣做鞋等,做好后勤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姥姥担任妇女主任,积极参加恢复生产,“打土豪、斗地主”,加入合作社等,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团员和新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建立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作为一名妇女主任,她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困难时期,她背着孩子到地里拾棉花、锄地,从不喊苦喊累。由于表现积极,曾多次受到村和上级的表彰,还多次被选为党代表去参加上级会议。在自然灾害时期,她一人拉扯着六个孩子,生活艰难。有人劝她退党,她坚定地说:“我就是饿死、累死,也不会退党的!”

姥姥说:“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当好先锋模范。每次我都要冲在最前面,不怕吃苦不怕累。”在做村中的工作时,她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竭尽全力为村民解决困难。她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使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不断有新的提高。村中出现问题她都能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化解在激化之前。无论是大事小事她都能让村民之间相互理解,和睦相处,一切以村民的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去开展工作。

作为老党员,姥姥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身份,铭记党员的责任,履行党员的义务,以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踏实工作,坦诚为人,奉献集体,服务群众,为村集体发展建言献策,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姥姥一生勤劳,永葆一心为民的革命本色。虽然在农村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姥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与火热的激情,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她始终牢记那句话:“既然是共产党员,就要做好每件事,不给党丢脸,不为党抹黑。”

到了老年,她仍然坚持自力更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捡拾废弃的矿泉水瓶、废纸、废旧玻璃……20多年风雨无阻,直到近两年年事已高,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她才不情愿地放弃了。姥姥时时告诫我们,党员必须有党员的样子,作为党员家属也必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她自觉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家人和周围的人,诠释着我们家“甘于奉献”的红色家风,发挥着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姥姥的教育和熏陶下,后代都是好儿郎。母亲和舅舅这一辈人,深受姥姥的影响,能做到谦恭宽容、邻里和睦、热心助人,在邻里之间有很好的口碑。好的家风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贴在墙上,但每时每刻都会影响着我们。

长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我们这一辈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们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我在单位总是勇挑重担,把别人不愿做的工作揽过来自己承担。还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学校组织开展“小盖茨机器人探究兴趣小组”“传统剪纸艺术小组”“趣味科学探究实验小组”等。由于我表现突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参加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就成为预备党员,为此,姥姥深感欣慰。

姥姥是一个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的人,一个与时俱进、永葆先进的人,一个永远受人尊敬的人。我们将继续秉承甘于奉献的良好家风,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把姥姥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