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衡水非遗里的虎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非遗巧剪虎 窗花增年趣
人间烟火色,最是春节时。1月31日是农历除夕,阜城县剪纸艺人、河北省非遗文化传承人尤金水和爱人王淑芳一起把虎剪,夫妻俩把一张张或憨态可掬或威风凛凛的老虎剪纸的作品贴在窗户和墙壁上,为非遗添彩,为新春增趣。
当日上午10时许,夫妻俩将红纸、刻刀、剪刀等物品摆放好,立刻埋头开始创作。只见俩人摆动着灵巧的双手,刻刀、剪刀宛如游龙,翻翻转转间,一张张精致的剪纸作品就跃然纸上了。“虎年剪只虎,象征着一鼓作气、勇猛奋斗、运势浩盛,寓意虎年富贵吉祥。”两人边说边将剪好的作品贴在窗户上,红红的窗花一下子就将过年的喜庆气氛烘托出来了。除了虎元素剪纸作品外,夫妻俩当日还制作了“五福临门”“喜上眉梢”等传统作品(见图①②)。
“阜城剪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传统的中国绘画为基础,保持中国画的写意、工笔等诸多形式,形成了线条流畅、色彩单纯、形象鲜明、构图严谨等艺术风格。2016年,‘阜城剪纸’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剪纸技艺来,剪纸艺人、河北省非遗文化传承人尤金水如数家珍,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他,酷爱中国剪纸艺术,其爱人王淑芳也自幼爱好剪纸技艺。两人婚后共同研习、交流,逐步成长,他们创作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全国剪纸专业比赛中获奖。2017年,尤金水被评为“阜城十大杰出工匠”,2018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为培养更多剪纸艺术人才,两人于1999年成立阜城飞龙剪纸社(现更名为冀艺剪纸有限公司),通过剪纸艺术的交流、创作把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时代主题、社会正能量的题材,为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他们还免费授徒,开展剪纸艺术课几十场次,义务带动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剪纸,促进就业,助力农民创收。
朱微
面塑“萌虎”迎新春
面塑,俗称面花、花糕,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面塑以面粉为主料(现在也多用黏土),面塑艺人把原料调成不同色彩,靠着手捏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衡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城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张梦君,就有这样一双巧手,于一捏一揉间赋予面团“高光时刻”。
张梦君16岁开始做面塑,40多年来,她不断把面塑这门技艺发扬光大。2019年,“桃城面塑”入选衡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梦君成为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在生活中寻找灵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创作中,用作品讴歌时代、赞美生活,颂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使作品也有了思想和灵魂。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张梦君的家,如同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她就像在变魔术一样,把不同颜色的黏土在手里揉、搓、捏,分分钟就赋予它们生命的灵动,哪怕只有手指肚大小,也颇有耐人寻味的神韵和情趣。
虎年到来之际,张梦君创作了几十个形态各异的老虎面塑,善于动脑筋的她把学到的绘画知识和民间老虎枕头的形象融入到自己的面塑作品中。在造型上,她着重突出动物的头部,采用夸张变型的技法,使作品主次分明,充满了美感和生气;在色彩上,用单色塑造出形体后,再辅以鲜艳的彩色突出形体和重点,使作品生动新鲜、别具一格(见图③)。
这些年,张梦君通过努力,赢得了许多荣誉,也曾带着作品多次走出国门,一展中国的民间文化魅力。对于张梦君来说,能找到并一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无比幸运和幸福的。40多年,张梦君始终是一位坚定的“守艺人”,她用双手将民间的美好尽情表达,为衡水文化续写传奇……
刘晓菲
布雕老虎“啸”春来
众所周知,绫罗绸缎难耐高温。可是,偏偏有手艺人用烙铁在布上作画,烫出五彩斑斓的世界。春节前夕,衡水市级非遗项目、景县特色文化名片——布雕画的传承人任雪青就为我们现场展示了这项璀璨的传统技艺。
“布雕画完全不用剪刀,而是运用特制的电烙铁把布料‘雕刻’成书画艺术品。在柔软的布料上雕刻力度很难掌握,手法的轻重急缓都是靠长期的实践经验。”说话间,任雪青拿起家什,如行云流水般在布料上勾、点、刻、熨,一只猛虎瞬间“毛发毕现”(见图⑦)。
任雪青介绍,一幅精美的布雕画艺术作品须经设计图纸、绘图、制版、选材、烙刻、裁料、叠加、雕色、融色、透色、套色、补色、固形等几十道繁琐的手工工序。用料以绫罗绸缎等面料为主,化纤为辅,色彩多达百余种。再经过烙、烤、点、皴、刻、勾、雕、熨等技法,才能呈现一幅精美的作品。
在前辈们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上,任雪青不断大胆创新,赋予布雕画新的艺术生命。透色、套色技法便是她潜心钻研的结果。十多年间,任雪青一直致力于推广非遗布雕画,她的布雕技艺也广受好评:2015年作品“百子图”被泰国国家博物馆意向永久性收藏,2018年4月30日非遗布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获河北省国粹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传统手工大赛第一名。她表示,自己会以匠心精神坚守着,在积极推广布雕艺术的同时,通过融合创新给这门传统手艺带来更多生机,让传统布雕画更加熠熠生辉。
周春旺
方寸蛋壳“猛虎”探春
日前,桃城区的蛋雕艺人霍广健创作了“福虎”及“冬奥”系列蛋雕作品,庆祝虎年新春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
蛋雕是一种集绘画与雕刻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术,以鸡蛋、鸵鸟蛋等为原料,运用阴刻、阳刻、浮雕、镂空等多种技法创作而成,被列入衡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蛋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霍广健从小喜欢绘画,本科毕业后又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经过多年的绘画和雕塑创作的经验积累,开始寻找更多的创作载体。几年前,他尝试着在鸡蛋壳上进行创作,在创作题材上充分吸纳民间文化营养,反映人文现实和自然景观,作品种类繁多,有人物肖像、花鸟鱼虫、京剧脸谱、风景诗文等。他说,选择蛋雕不仅为了艺术也是为了一种情怀,为了寄托对爷爷的思念。“小时候,爷爷总喜欢在蛋壳上写上字或简单画几笔然后送给我,我那个时候真是爱不释手,越看越喜欢。”
霍广健介绍,蛋雕工艺品有多种,一种是用雕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蛋壳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蛋壳,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还有一种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完成的作品。由于禽蛋壳比较薄脆,想要完成一件作品难度很大。
蛋雕首先要从挑蛋起步,能入选的蛋壳颜色要深且均匀,这样才有可能表现出作品的明暗变化,呈现立体感,而且表面没有划痕,形状成水滴状者为佳。雕刻前,要在蛋的底部(较圆的那端),画上小圈,然后用刀轻刻出一个小洞,引出蛋液、去掉内膜、阴干后才能进行创作。
一把刻刀,一枚蛋壳,蛋雕艺人通过高超的技艺和独具匠心的精神使蛋雕成为一项精妙绝伦、令人称奇的工艺品。近几年,霍广健把艺术和衡水的人文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在这薄薄的蛋壳上,先后创作出“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历史”系列、“2022年冬奥主题”系列、“虎年迎春”系列、“美丽的衡水湖”系列等众多蛋雕作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蛋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见图④⑤⑥)。刘晓菲
本版图片由张旭辉、赵亚菲、徐鹏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