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积食”宝宝增多
——衡水四院中医科教您如何应对(上)
本报记者 刘国磊
一放假,大鱼大肉、零食瓜果,孩子的嘴巴简直一刻都没有停过,同时不停运转的还有他们的脾胃,时时刻刻都在“奋战”。孩子吃得太多太杂,可能不仅仅是长膘,小儿脾常不足,难免消化不良,就会让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受损,引起积食。
元宵节过后,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迎来患者就诊高峰。来中医科就诊的积食患儿也明显增多。衡水四院中医科主任宋春燕提醒,积食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孩子饮食的种类或者数量摄入过多过频,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现象。
宝宝积食常识家长要清楚
宝宝为什么会得积食?从中医角度,宋春燕主任主要归结了三个原因:吃生冷、活动少、观念错。
首先说“吃生冷”,宝宝过食生冷瓜果及难以消化食物,造成食物停滞于肠胃,损伤脾胃形成积食。中医认为胃主要的功能是受纳食物,脾主要的功能是运化食物。当吃了过多的食物以后,脾胃不堪重负,就会导致食物堆积,不能消化,从而引发脘腹胀满等病症。
其次是“活动少”,小儿脾胃功能较差,又不知饥饱,喂食过多是积食的主要原因。另外过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活动过少、食后很快入睡也可能导致积食。所以,积食一般多发生于婴幼儿。3岁以内的小儿还不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只要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停不住口,尤其是到了逢年过节,面对美味佳肴,让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管住自己的小嘴是很难的,此时孩子的小肚子常常吃得鼓了起来。
再就是“观念错”,现在的家庭中很多长辈在年少时缺衣少食,受了不少苦,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长辈们认为孩子正在长身体,吃得越多越壮实,尤其是肉食,这里说的长辈,包括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包括带孩子的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每当看到孩子们狼吞虎咽时便喜笑颜开,有些人还会笑称自己家宝贝小小年纪便“无肉不欢”,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俗话说:“小儿若要四时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即想要小儿不生病,就不要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多。吃得多了反而会影响宝宝的脾胃功能,造成积食。无论是哪一种食物即使再有营养也不能吃得太多,否则不但不能使孩子健康,反而会造成孩子“积食”,给孩子身体带来损害。
怎么才能判断孩子出现积食症状呢?
宋春燕主任说,当你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就应当引起重视:
第一,厌食,食欲不振,饭入口后久含不吞,吃一顿饭要很长时间。第二,消化功能不好,容易腹胀、腹痛、大便硬结或腹泻。第三,免疫力低,反复感冒、咳嗽,甚至肺炎。第四,烦躁易哭,难以入睡或睡不安宁,动则大汗淋漓或入睡汗多。第五,宝宝鼻梁两侧发青、舌苔又厚又白,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第六,生长不良,面黄瘦弱,精神萎靡,手足心发热,小便短黄或清长,大便酸臭或溏薄。
如有以上症状就证明宝宝积食了,这时就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宝宝消食。积食不仅让宝宝吃不好,睡不安,长久的积累让孩子的身体也扛不住。
积食也会引起发热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一发烧,就觉得是感冒了,然后给孩子吃感冒药,但是几天都不见好,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原因竟然是积食。积食导致的发热叫“积热”,吃的食物都停滞在中焦,积滞时间长了就会化热,热蒸于内,孩子体温就上去了。
“其实还是有不同点可以区分两种原因导致的发热的。”宋春燕解释说,积食一般热势不会太高,多表现为低热、口渴。首先舌苔会比较厚,小脸是红彤彤的还会很烫,手、脚心发热,腹部很热,但四肢却微微凉。哭喊着肚子疼(其实并不是疼,而是胀),晚上睡觉也不安稳,会出现上下牙齿“打架”,也就是磨牙的情况,还会踢被子。嘴巴里会有一股臭臭的味道,放屁也是臭的。而且这时候你拍孩子的肚子,还会听到砰砰闷响,孩子可以几天不排大便或者大便干燥。感冒发热一般可以是高热,有时会达到39℃以上,甚至40℃以上,从部位上来讲有的会全身都烫,有的手心不烫,有的背部比较烫,当然也包括流鼻子、咽喉疼等症状。
(未完待续)
科室简介: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是河北省综合医院中医示范单位,中医科是衡水市中医重点专科,是集中医各种传统治疗方法和西医诊疗手段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由中医、针灸门诊、中西医结合病区、中医骨伤组成。科室人员组成合理,老、中、青三代医师梯队形成,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研究生学历3人,对内科各专业、针灸、中医骨伤有丰富的临床,主要开展的业务内科常见病诊治,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推拿,小儿推拿,刮痧,拔罐,耳穴贴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