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治深州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深州市司法局 郑浩克 深州市中学 董建蕊

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何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就从司法行政视角对如何搞好法治深州建设进行探究。

一、当前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公民法律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很多群众会把法治与道德、习惯等截然地对立,在基层民主选举、犯罪举证等方面表现尤其明显,部分群众甚至认为“讲法不近人情”,“厌讼”甚至“耻讼”,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在自身合法权利被侵害时,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二)行政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一是行政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部门的行政执法不是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随意性大。二是执法观念存在偏颇,个别执法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简单地认为“执法就是处罚”,执法简单粗暴,态度生硬,服务意识差。三是执法过程中释法说理不够,导致正常的执法不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甚至出现不明真相的群众仇视执法者,逢执法就反对的倾向。

(三)法治建设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一方面,社会群体对法律需求存在多层次性,但是专业性普法供给缺失,群众兴趣不高,呆板、晦涩的法律宣传册或宣传单难以适合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查处率不高、责任设置过低,加之许多人对法律缺乏敬畏心,导致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却相对畸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进一步加强法治深州的社会环境建设

(一)推动大普法格局的形成,厚植法治土壤。一是开展联合普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由普法办牵头,对公检法、教育、交通、消防等重点普法责任单位开展普法督查,组织开展联合普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二是创新普法形式。积极探索文艺普法,借力文化大院建设,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歌舞、书画等形式开展普法;借力微电影、视频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通过短视频、动漫、图解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普法宣传。三是开展精准普法。通过对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大车司机、大中小学生、企业经营者等不同群体“缺什么补什么”订单式、点餐式供给法律服务,对近年来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合作医疗、供销协议、社会救助等热点问题,进行互动普法,把普法与法律需求精准对接、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机结合,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

(二)促进政府法治水平提升,引领法治航向。一是领导学法常态化。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会前学法”、法律考试等制度,增强广大干部的学法守法意识,促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促进依法施政。二是发挥律师等法律智囊作用。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发挥律师等法律顾问作用,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提供法律支持,确保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组织精英骨干队伍参与仲裁和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规范和监督政府的仲裁行为和行政复议工作,增强其透明度,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三是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法律服务,进行法律咨询,避免形成个别群众信“闹”信“访”不信法的局面,帮助和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法治渠道表达合理诉求、解决纠纷、维护自身权益。

三、建设法治深州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全面提升规范性文件法治化水平。加大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认真做好政府重大决策、以政府或政府办名义印发的规范性文件、签订的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严格落实《衡水市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暂行规定》,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全部坚持征求公众意见,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认真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现行的全部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做好“废、留、改、立”。

(二)严格规范具体的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编制行政执法主体清单,及时年检、为行政执法部门换发《罚没许可证》。进一步强化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对身份不符者,注销其持有的执法证件;对当年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不合格者回收暂扣其证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购置配齐执法记录仪、录音笔、摄像机等相关设备,提高执法全过程记录水平,实现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

(三)形成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合力。一方面,坚持抓好《河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的贯彻落实,充分运用执法检查、案卷评查、重大处罚备案、个案监督等手段严格执法监督。另一方面,健全公开工作机制,结合政府信息公开等工作,在门户网站和办事大厅、服务窗口等场所,公开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权限、依据、程序等信息,并实行动态调整,接受群众监督,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