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庭”为何生娃难?政策帮忙减负担
截止到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逼近零增长时代。
近5年的出生人口来看,我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有专家计算2021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将创下新低,达到1.15左右。
出生人口减少是否符合预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看待我国人口变化趋势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
出生人口减少在预测范围内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近年来,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明显,每次人口数据发布都会引发关注。
“人口变化趋势是在预料之内的。近几年,我国人口增长将接近顶峰,出生人口会从接近死亡人口到少于死亡人口。根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可能出现人口零增长。目前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4.13亿人,从2021年末仅增长48万人来看,其实已经进入了零增长区间。”杜鹏表示,零增长区间的时间可能延续5年甚至更长时间,等人口变化稳定之后,才能确定是否进入负增长阶段。
对于出现人口下降的原因,杜鹏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
一是出生人数受人口结构影响,特别是育龄妇女人数的影响。如果婚育期人少了,育龄期人数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出生人数。育龄妇女人数下降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从那时开始也是埋下了伏笔。
二是生育意愿的降低。七普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近年来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持续走低,2021年调查已经下降到1.64,处于低生育意愿阶段。
三是由于新冠疫情。不少已婚夫妻有生育意愿,但连续两年的疫情让大家不得不先接种疫苗。由于担心疫苗会影响孩子,所以部分夫妻推迟了生育计划。未来随着大家对疫苗的了解和信任,这一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满足生育意愿才是政策实施首要目标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印发,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不少公众表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存在生育第三个孩子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在第一个孩子。
为何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杜鹏认为这其中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076万人。这意味着,在新就业的人口中,大多数是已经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他们结婚、生育的时间都会相应推迟。10年、20年前,平均初婚年龄一般在23岁左右,而现在已经推迟到27岁左右。所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是造成青年生育意愿降低的重要原因。”杜鹏说,宏观因素除了受教育时间长、水平高以外,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的变化还与人均GDP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养老金、医疗保险持续进步等有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的居住方式得到了改变,一个人或‘小家庭’比例急剧提升。这样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养育成本更高,生育意愿也将会受影响。”
而从微观上,则是公众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
首先是住房问题,现在近三分之二年轻人进入城镇生活,这样的“小家庭”需要承担一定的房租或房贷,其他可支配收入才会支持生活和婚育。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结婚,结婚的人数减少进而影响生育人数的减少。当然,随着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制度的建立,公众住房压力预期将得到大幅减轻。
其次是孩子的养育成本。从0-3岁托育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近些年我国出台了多个政策保障孩子的成长,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双减政策”等。未来随着政策落地,孩子出生后有托育机构照护,小学不再有学区房,高中竞争不再这么强,大学门槛将进一步降低。
“也正是有这些政策的支撑,《决定》才会出台支持生育三孩的政策,这是综合施策的过程,也是发展的必经之路,更需要持之以恒向前推进发挥实效。”杜鹏强调,使得真正有生育意愿的人能够实现他们的生育意愿,这才是政策实施的首要目标。
摘自《中国家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