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在肩“呼吸”与共

——走进市五院呼吸内科


本报记者 赵益彬

接诊、判断、治疗……这些医院中各个科室最常见的名词,在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看来,似乎有着不同的含义。“以秒为单位计时,往往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普通片段’”主管内科工作的市五院副院长崔利锋如是说。

窗外,寒风裹挟着雪粒,密密麻麻地飘下来。走进市五院呼吸内科,走廊里护士轻快的脚步和偶尔传来医患之间轻声的谈话声瞬间隔绝了室外的寒意。呼吸内科主任赵会承转身又走进了另一个病房。“您好,今天身体有没有好点儿?”边向家属询问患者的恢复情况,边拿着桌上的肺部CT片仔细端详。

原来,今年70岁的刘大爷,有好几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平时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对气温的变化特别敏感。春节期间,老人门里门外一顿张罗,疏于防范,不知不觉就感冒了。原本以为吃点感冒药就没事了,没想到这次病情很快加重,老人出现喘憋、气喘加重、心跳过快等症状,家人将其紧急送至市五院呼吸内科。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呼吸频率过快,痰不易咳出,且言语混乱。根据患者的情况,医护人员为患者上了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经过一系列地抢救治疗,患者病情开始趋于稳定,家属们焦灼的心情也渐渐舒缓下来。

“春节,对于老肺病患者来说就是春‘劫’”赵会承主任解释道。冬春交替季节是老肺病最难过的日子,老肺病医学上称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占50%以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炎、脑梗合并肺部感染占50%左右。春节前后正是气温、气压变化多端的时候,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非常敏感,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就能反映出来。尤其是我们北方地区,慢阻肺是老年人常见而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程长,呈缓慢进行性发展,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最终容易导致呼吸功能丧失而致残、致死。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很多慢阻肺患者往往在这个时间忙于节日而忽略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那么,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赵主任简单将其概括为个体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个体因素重点是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囊括的范围比较广,比如吸烟、粉尘及化学物质、感染等相关因素。冬春交替,气温变化较大,忽冷忽热,人体易感染风寒,当局部防御功能下降时,定居在呼吸道内的细菌或外来病原微生物易乘虚而入,引起呼吸道感染。再加之部分特异体质的人对冷空气或花粉过敏,引起喘息发作,长时间喘息发作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此外,冬春交替,气温逐渐升高,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初春时节气温虽有上升,但仍有丝丝寒意,人们习惯关闭门窗御寒。室内外空气长时间不流通,会导致病原微生物滞留,并在人群之间传播。

目前,发现慢阻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做肺功能检查,以下三类人群尤其要注意:“一是长期吸烟的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老烟民’,每年应做一次肺功能检查;二是本身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要定期检查肺功能;三是经常接触污染气体和粉尘的人。除了定期体检,提高自身免疫力也能预防慢阻肺,平时可做慢走、原地踏步等有氧运动。”赵主任提醒,预防冬季呼吸道疾病重在做好个人防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毒或细菌的致病力,还与个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密切相关。增强体育锻炼、良好的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和生活态度,都能提高身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出呼吸道传染病对人民生命健康构成的威胁不容小视。他希望,未来呼吸内科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们医院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呼吸内科的规模和收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崔利锋副院长表示,接下来,呼吸内科将借助现有的高精尖设备,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等肺部疾病的诊治水平,除了常规开展微创检查治疗工作外,积极筹建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周边群众和市民;另一方面,科室也将随时准备应对各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关键时刻,发挥尖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