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泥成“虎”

——访我市泥塑非遗传承人邹永杰


泥模子是一种民间的儿童玩具,自明末清初传至饶阳,兴盛于清朝晚期至民国早期,至今已流传数百年。年逾六旬的邹永杰正是这项市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邹永杰的家中,一间卧室被改造成他的工作室。空间虽小,却整整齐齐、满满当当地摆满了各种泥模子、泥哨等工艺品。邹永杰拿起一个虎形泥模饶有兴致地说:“玩泥模子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好的游戏。”提及心爱的宝贝,他忍不住演示了一番,并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了泥模子制作的过程,“泥土选择是制作泥模子的第一步。我选用的是经过滹沱河几千年冲刷沉淀的红胶泥,黏性极好,经过一遍遍地过筛、掺水、砸摔后,就成了最好的泥模原料。这种红胶泥刻出来的模子非常清晰……”

雕刻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需要过硬的美术功底,尤其是雕刻胡髯这类“精细活儿”,更要凝神聚气、全神贯注,稍有差池,整个作品都会作废。最后就是烧制了,新刻出的泥模子不能在太阳下暴晒,需在阴干后才可送入烧炉,而且要慢烧,不能猛烧。于是邹永杰自盘小窑,用树枝等柴火慢烧一日,第二天才出炉。

除了这些为虎年春节特制的老虎题材的泥模子,作为饶阳邹氏泥塑的第六代传人,邹永杰还制作了许多不同样式的“泥老虎”,它们或仰天长啸,或闲信踱步,或威武踞立,或憨态可掬,或伏地休憩……邹永杰笑着说:“这是我为迎贺虎年精心制作的主题泥塑,希望父老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虎虎生威,万事如意!”

多年来,邹永杰精心研究泥塑和泥模子,传承守护传统文化。他进校园开办民俗文化课,举办特色研讨会,广交友、参展会,只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饶阳泥模子,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传承,让这一门非遗工艺在当代拥有鲜活生命力。

本报记者 闫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