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遍种自由花


费爱民

我第一次晋谒烈士墓,是在1957年的清明节。那年我才十岁,在景县宋门乡周高小学上三年级。

烈士墓在大耿高村南,离我们上学的周高村不足一里地。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会儿的功夫就来到烈士墓前。只见在一片盐碱地里,有一片坟墓,坟头不算小,上面长着稀稀拉拉干枯的杂草。没有人给我们讲解和介绍,只是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讲话。我们举起右手,敬过少年先锋队队礼,一名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扫墓结束,我们整队返校。

后来去朴庄村上完小,以及成年后走亲串友、赶集上店,来回经过这里,老远就能看到那片烈士墓。心里总有个问题不得解答:那就是大耿高战斗是哪一年?参加战斗的是哪个部队?战斗经过是怎样的?……为此,我问过我村(李高)的长者前辈。他们的答复是:准是哪一年说不清。反正记得大耿高正打仗,咱村突然从北边来了好多日本鬼子,他们一边向前冲,一边朝耿高打枪。日本兵有个炮手是大胡子,他把炮架到我们村大土堆上,向大耿高开炮。总之,事情的来龙去脉弄不清,想把它写出来更是不可能的。

幸好,今年,有个朋友在网上转发了记述当年景县大耿高战斗的一篇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那次战斗的经过,解了我多年的疑惑。根据这篇文章和我掌握的其他资料,择其要将英烈们光辉壮烈的事迹展于世人。我想,这是我们后来者应该做的工作,也是生活在这片工地上的世世代代儿孙不应该忘记的事情。

1939年10月到12月底,日军三次疯狂地对冀中抗日根据地扫荡。根据敌强我弱的战斗形势,我军采取跳出敌人包围圈,在敌人侧背袭击敌人的反“扫荡”方针。

当时,冀中军区司令员是吕正操同志,其下属16团是战功赫赫的主力团。1939年12月21日深夜,16团团长庞大川同志率两个营,由冀中军区转战到景县的宋门、寨子、大耿高一带。三营长吴希增同志奉命率全营指战员进驻大耿高和小耿高,准备在敌人由阜城去景县宋门一带扫荡时,在侧背袭击敌人。当时正值严冬,指战员们为不打扰群众,都在街上露营。22日清晨,工事刚刚修好,战士们正准备吃饭,大小耿高村北发现了鬼子的先头部队,大约有150余人。按正常情况,敌人去宋门一带扫荡,应当在小耿高村西顺着大道一直向南,从我军设伏的葛寨子村东经过。那样寨子布置好的一个营从侧面、大小耿高一个营从后面袭击敌人,胜利是有把握的。但是敌人突然改变了行军路线,直扑大、小耿高而来,这是一个弄不清原因的突然变故。根据这一新的情况,团部当机立断:三营指战员全部进入工事准备阻击敌人,掩护其他部队撤退。

当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后,营长吴希增一声令下,全营指战员一齐向敌人开火,打得敌人乱作一团。我神枪手击毙日军炮手,使敌人山炮失去作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鬼子先头部队大都被击毙。但敌人的后续部队紧接着上来了,有300多名鬼子到了离大耿高仅有300多米的阜城县的李高,用轻重机枪和小炮向大耿高射击,随后,增援的敌人达到1000多人。激战到下午一时,大耿高一个连奉命撤出阵地,其他两个连密切配合,相互支援,牵制着1000多名日本兵,保证了我军其他部队安全转移。战斗持续到天黑,这时我军指战员弹药已所剩无几。驻小耿高一个连趁夜色胜利突围,驻大耿高的一个连在突围时受阻,牺牲多人。我军将士,面对数倍于我的凶恶的敌人,毫无惧色,他们脱掉棉衣,手持刺刀和菜刀在村内坚守。有四名同志在村东一座小庙里御敌,敌人不敢靠前,便放火烧了小庙,那四名战士英勇牺牲。有七名同志被老乡掩护起来,待敌人撤走后,安全地返回部队。

这次战斗,我军以一个营的兵力,牵制了1000多名装备优良的敌人,歼敌120多名,我军也有60名同志,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多少年来,每当我路过此地,都会肃然起敬,一种缅怀革命先烈的情感油然而生。我仿佛感觉到,这一座座坟墓就是一座座碉堡,就是这一座座丰碑,这些先烈虽已长眠于地下,但他们个个都是铮铮铁骨的英雄好汉。他们的热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继承先烈的遗志,接过鲜艳的红旗,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2002年,景县县委、县政府把大耿高村南的革命烈士移葬于景县烈士陵园,立碑永志。革命先烈们,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你们的丰功伟绩让整个民族熠熠发光,你们永远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虽然时间长河流淌不息,但它冲刷不了我们对烈士的缅怀之情。历史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这正如陈毅元帅在《梅岭三章》中咏的一首诗: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