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并蒂莲 校内双飞燕

一文一理两大省级科研平台花落衡水学院


本报讯(记者贾冽)日前,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公布第二批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单和第三批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衡水学院申报的“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和“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分别在列。衡水学院牵头成立的这两大省级科研平台,可广泛调动国际国内相关科研资源,一方面将为衡水学院内涵建设和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提供多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河北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深度融合,开展协同创新,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和协同创新平台,此次全省批准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共计21个。

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由衡水学院牵头,联合河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外事学院、韩国高丽大学、韩国孔子文化中心等国内外大学和学术机构组建。该研究中心将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整合社科资源,汇聚学科优势,继续把握学科前沿,突出研究特色,注重积淀高层次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衡水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同时,衡水学院利用多个协同平台,立德树人,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弘扬董仲舒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介绍,衡水学院依托董仲舒研究基地,全方位推进董仲舒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们主持编辑的《董仲舒研究文库》已出版12辑,成为董学界最权威资料;《董学新论》已出版多辑;董学研究著作出版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董仲舒学术史》以及河北省社科基金《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资源发掘及其价值研究》、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公关课题《董仲舒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等董仲舒研究项目10余项。国内外名家云集的“董子讲坛”成为业内知名品牌。举办20余场董仲舒与儒家文化研究国际高端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及我国两岸三地的知名学者莅临衡水,共襄董学盛举,使得衡水学院享有极高的国际美誉度。

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按照“河北急需,国内一流”的目标,进一步聚焦区域、行业战略需求,强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协同各方承担国家、区域、行业重大科研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机构。根据规定,我省将对批准认定的“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相关的政策支持: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经费支持;在人员聘用与评价机制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赋予“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在研究生招生、优秀人才计划、公派出国留学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予“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倾斜支持等。

衡水学院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由衡水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协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山东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北衡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和蒙牛乳业(衡水)有限公司等12家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

衡水学院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将按照“国家急需、国内一流”、“绿色发展、创新先行”的总目标,围绕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区域水土资源适配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绿色农产品开发等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协同、学科发展的协同、资源汇聚的协同、人才培养的协同、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的协同等,在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联合开展原创性、前瞻性、基础性和应用性创新研究,不断培养、汇聚一批国内学术领军人才与科研创新团队;开发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输出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力争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提升学校协同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京津冀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多年来,衡水学院在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绿色农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在衡水湖、白洋淀、河流等湿地及绿色农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与较强的科研技术优势,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应用到地方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衡水学院党委书记王守忠介绍,在新时代,任何一个机构、任何一个高校不可能进行全产业链条的开发、应用。国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正是充分调配国际、国内优势资源,促进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衡水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大学,立足地方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举全校之力,集全校资源,协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地方发展服务。我们将充分用好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力争尽快拿出一批地方急需的成果,培养一批地方急需的人才,为推动建设六个新衡水做出衡水学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