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义务讲解员的执着与坚守

——记阜城县本斋纪念园守墓人王志杰


本报通讯员 潘桂生 王雪松

清明节前夕,阜城县本斋纪念园的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内人头攒动,阜城县爱国拥军志愿者服务队成员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正在这里进行。人群中一位67岁的老者正在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述着马本斋回民支队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说到动情之处这位老者忍不住流下了热泪,他就是本斋纪念园的守墓人和义务讲解员王志杰。

父子接力成为陵园的“守护人”

在阜城县千顷洼万亩森林公园深处,坐落着“本斋纪念园”。这里是抗战时期马本斋回民支队高纪庄突围战的战场旧址,是战斗中英勇献身的88名回民支队英烈长眠之地。如今,这里松柏青翠,花草繁盛,树木葱郁,环境幽雅。在这里,阜城革命纪念馆、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回民支队烈士墓等依次而立。本斋纪念园的馆藏史料丰富,图片、实物、沙盘、文字等相结合,讲述了马本斋忧国忧民、英勇奋斗的一生,再现了英勇善战的回民支队风采。每年都有数万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王志杰是阜城县古城镇纪庄革命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墓人,他的父亲王梦北自1942年起坚持为烈士守墓,1993年去世。此后王志杰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陵园的“守护人”。每天去陵园转一圈,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父子两代人已守护88位烈士英灵整整80个春秋。

这些年,党和人民给了王志杰许多荣誉。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感动阜城人物、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衡水市道德模范楷模标兵、河北好人、中国共产党衡水市第四次和第五次代表大会党代表,2021年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基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心怀感恩整理英烈事迹

“牢记历史、感恩先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大力宣传弘扬英烈事迹精神。”这是王志杰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到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前后,他总会为前来祭扫的各界人士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英雄是一个民族精神谱系中醒目的标识,是一个国家道德天空上璀璨的星辰。”王志杰对这句话有着很深的体会。为此,他十分注重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英烈故事。从1993年起,作为“专职”讲解员,一个小喇叭成为王志杰的标配。每当陵园有活动时,他都主动前来为人们讲解,一场讲解至少也需要40分钟左右的时间,期间要一直不断地讲,还要回答人们的各种提问。最高峰时,他一天要连讲6场。

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最重要的是传承英烈精神。王志杰不单单是讲解,他还根据父亲王梦北对过去烽火岁月的回想与记忆,昼夜加班,编写了1.3万字的《高纪庄突围战亲历记》,详细描写了当时激烈的战斗故事。“讲好英烈故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英烈的怀念、尊崇和礼赞,我最愿意也最想给这些孩子们讲解,想让他们知道无数英烈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献身。也想让他们继续把这些红色基因传下去,来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

不是“科班出身”,系统整理资料的底子也不厚,但这些都不妨碍王志杰整理和编写回民支队烈士资料的热情。“80年过去了,知道那场战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完整地整理相关资料,让更多人了解先烈,学习并传播他们的爱国精神。”王志杰介绍说。

潜心钻研宣讲革命故事

为更好地宣讲抗战英烈事迹,每次讲解前,王志杰都要认真细心备课,不敢有半点大意和疏忽。为了更详尽地查阅英烈资料,他成了民政部门和档案馆的常客,而且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先将资料摘抄下来,再带回家整理。

自从成为讲解员后,王志杰放弃休息时间,每天坚持一两个小时学习党史和军史。天长日久,他对不少历史事件熟记于心,在本斋纪念园广场上给大家讲解也更加得心应手。之后,县里只要有党组织活动,就会邀请王志杰做一次报告。面对青少年和中小学学生,他从十几岁的烈士忠心报国、不怕牺牲的故事开讲,分享英雄的成长历程;面向机关党员干部,他从对党的信仰出发,解读这些革命先烈怎样抛家舍业,义无反顾走上战场、英勇杀敌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王志杰共为机关单位、军营警所、中小学校、卫生系统、外地游客等讲解600余场,观众多达100余万人次,其中2021年,在建党一百年的喜庆日子里,王志杰就为本县党政机关和各个部门及衡水市部分党政机关、学院的党员干部大学生,还有周围的景县、武邑、武强等一些市县的干部职工宣讲了100余场、40余万人次,随景宣讲、身边宣讲更是不计其数。

一直以来,王志杰是个甘于奉献的“红色义务讲解员”。29年来,王志杰义务宣讲烈士故事,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感动阜城人物王志杰带动下,阜城主城区建立起一支100余人的志愿者拥军队伍,帮扶关爱老人超过1000余人次。

阜城县阜城镇高楼村共产党员、河北省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商业劳模高金潮对王志杰深感敬佩,“前些年,慕名听了他的一堂报告后,我对党、对国家有了更深的感情。听了王志杰讲述的英烈故事后,我接受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洗礼,英烈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我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并亲自担任队长,力所能及地为党、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

为“无名英雄”寻找亲人

在讲解之余,王志杰并没有放弃为这些烈士们寻亲。“他们应该有姓名、有原籍,他们不该被历史遗忘。”2012年初春,王志杰萌生了一个念头:为烈士寻找亲人。然而,当正式着手这项工作时,王志杰才发现难度非常大。牺牲的88位烈士,很多都没有留下姓名、籍贯等信息。他先后赶往深州、饶阳、安平等邻县的民政局查找资料,也去过省、市的民政部门查询,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是他从不气馁。“我就是铁了心想干成这件事,找到了亲人,烈士们就不会孤单了。”在王志杰的多番努力之下,88位烈士中现在已经有67位烈士被确定了姓名和职务。截至上月底,他已为有姓名或职务信息的33位烈士找到了亲人。“只要我能动一天就讲一天,只要能走动一天我就找一天。为烈士们守墓寻亲,为大家讲解红色故事,我肯定会一直坚持下去。”王志杰坚定地说。如今,本斋纪念园已是省级烈士设施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王志杰和父亲80年如一日追寻英烈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传承弘扬英烈所展现的非凡品格和伟大精神,鼓舞了更多青少年在英烈们为之奋斗的宏伟事业中慨然前行,让英烈精神生生不息播撒着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种子。“我要用英烈精神鼓舞斗志、砥砺品格,只要体格还行,我会活到老讲到老,奉献到老,生命不息,讲解不停,时时守望信仰的高地,时时呵护思想的净土,让英雄赞歌代代传唱,让伟大民族精神和红色故事代代传承,让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成为我们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王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