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第四人民医院骨科优势技术系列报道之四——

微侵袭,让康复变得更轻松

——衡水四院应用可调节带袢钛板技术治疗关节脱位记事


本报记者 刘国磊

全民健康意识增强,跑步、骑行等运动健身方式逐渐火热起来,与此同时,手足骨折、关节损伤的患者呈现逐年增多趋势。

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将生物力学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对于骨关节损伤患者尽可能实现微创修复?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使骨关节运动系统功能获得最大限度修复?这是骨科学研究持续追寻的目标。

衡水四院手足外二科秉持这一治疗理念不断实施技术革新,成熟实施着一种叫做Endobutton,即可调节带袢钛板的技术,逐渐取代了既往的钢钉植入术,实现手术“微侵袭”,成为治疗手足关节脱位的新的突破点。

“收紧一点,注意锁扣的位置”“好,再收紧一点,活动一下”“好,好,可以了”……

手术室无影灯下,衡水四院手足外二科主任刘增兵,正带领着王世辉、张鹏医师为患者安装可调节带袢钛板,用以修复损伤脱位的下尺桡关节。

躺在手术床上的小郑是一名初中生,摔伤导致左手尺骨桡骨骨折、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脱位的一种)。

尺骨桡骨骨折在医学上较为常见,对于它的治疗实施常规的内固定手术即可。但是,下尺桡关节脱位由于临床上常因漏诊等因素而导致延误诊治,失去最佳治疗时机,致使腕关节功能障碍以及酸痛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出现。脱位时间越长,复位难度越大,疗效越差。

术前,小郑来到手足外二科就诊时,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X光片,除了看到明显骨折外,还发现了他左腕尺骨、桡骨间隙增大。尺骨、桡骨是人体正常的组织,对于维持前臂的前屈、后伸以及旋转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尺骨和桡骨在上段以及下段构成上尺桡关节以及下尺桡关节。如果下尺桡关节出现了脱位,必须积极治疗,否则会导致前臂的旋转功能受阻以及慢性顽固性手腕部疼痛不适。

“对于下尺桡关节脱位,传统手术方法是植入钢针,也就是克氏针,或者用螺钉固定,但是弊端也是很多的。”主任刘增兵解释说,“一是植入钢钉,针尾露在体外,从感官上来看不够舒服,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且存在较大的感染隐患;二是手术后患者的手臂不能旋转,被迫固定在特定体位,增大了病人的痛苦;三是如果患者活动剧烈,存在断钉风险;四是后期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钉,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需要一段适应期。但是可调节带袢钛板技术解决了这些弊端!”

可调节带袢钛板技术,是比较新颖的手术方式,是颠覆性的创新固定理念,其原理类似于“系鞋带”。相比传统治疗,使用带袢钛板技术治疗一些关节脱位,固定的强度、刚度已经接近正常韧带水平,固定效果最接近生理状态,为患者早期实现功能锻炼、快速恢复患肢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此外,带袢钛板固定相比螺钉固定,操作简单,损伤小,效果确切,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克氏针或螺钉,既减少了患者痛苦又降低了治疗费用,尤其是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急慢性关节周围韧带损伤、下胫腓关节脱位等。

在一例复杂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这项技术同样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患者是一名右踝关节严重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脱位的年轻患者。“踝关节的外翻或外旋暴力,会造成下胫腓骨之间的韧带松弛或断裂,因而导致下胫腓骨的间隙增宽,临床上称之为下胫腓联合分离,常伴有踝关节骨折。正因为尚年轻,因此对关节功能恢复要求很高。”手足外二科应用这项技术后,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明显减少了术后疼痛,缩短了关节恢复时间,改善了关节的活动度,而且不需要拆除内固定,免除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刘增兵提醒说,关节脱位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经常运动的人身上,四肢的关节脱位比较常见,大家一定要重视,不要忽视。“以为拍片没有骨折回家了,但后期慢性疼痛,仔细检查发现是关节出现脱位或合并韧带损伤,这种情况很多”。临床上防治的重点在于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而漏诊误诊使新鲜脱位转化为陈旧性脱位,则治疗复杂,疗程长,患者痛苦大,治疗效果差。如果怀疑手足关节外伤,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医,避免因关节脱位而引起其他的并发症。借助于目前所拥有的可调节带袢钛板技术等,通过及时正规治疗患关节是可以恢复到伤前健康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