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手织老粗布焕发新活力
——记省“非遗”田园棉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阴红霞

阴红霞(左)正在和老织工探讨业务。
本报记者 夏晓婷 张玲玲
早已淡出人们生活的机杼声,如今,在冀州区北漳淮乡景家庄村田园棉民俗文化园内热闹地响起,伴随着轻微的咯吱声,厚实和软、花纹明艳的粗布一寸一寸缓缓延长,宛如时光倒流、历史重现。
田园棉民俗文化园的主人名叫阴红霞,今年33岁,她不仅将父亲创立的手工粗布产品企业越做越大,还带动当地农村妇女再就业,扛起了传承这项非遗文化的重任,让田园棉粗布制作技艺重获新生,走向全国。
接手粗布工艺 让传统与时尚融合
学生时代的阴红霞,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热爱,对于童年在农村老家生活的经历,阴红霞回忆:“小时候在老家看到织布机总是特别好奇,就想偷偷地自己尝试,不过大人们总是怕我把机器弄坏。”从那时起,她就对织布机有一种别样的情怀。父亲阴宗杰喜欢穿粗布衣服,受他的影响,阴红霞自小也对粗布衣服情有独钟。
2005年5月,阴宗杰成立了冀州市田园棉被服有限责任公司,并注册了“田园棉”商标,专门生产手织老粗布。2011年,阴红霞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家接手父亲的手工织布事业。从那时起,她就将保护好、传承好田园棉粗布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阴红霞时常说:“传承田园棉粗布,我有责,我幸福。”
看着工人们辛辛苦苦织出来的传统粗布,虽然舒适实用,但色彩单一,花式老旧,床品、衣服款式也很单调,难以吸引年轻人的购买。“必须让粗布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喜爱它,才能让粗布重新焕发生机。”阴红霞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搞创新,让传统粗布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与部分客户沟通,结合自己实际体会,阴红霞发现,用纯棉粗布为被里、精纺面料为被面做出来的被罩,既亲肤舒适,又时尚漂亮。该系列床品一经上市便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这两种面料相结合的工艺被称为“绿色双面料工艺”,获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奖”。
搭上电商“顺风车” 带动农村妇女再就业
为了让粗布有更好的发展,阴红霞带领团队去到南方考察,发现那里的竹炭和乳胶市场非常广阔,而北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阴红霞认识到,用老粗布做枕套,竹炭或乳胶做枕芯,做成各种颈椎枕,一方面纯棉粗布与皮肤亲密接触健康舒适,另一方面在睡觉休息的时候可以让颈部得到放松,是非常符合健康环保理念的产品。2012年,经过半个多月的考察,团队讨论研究后,阴红霞购进了竹炭包和乳胶枕芯,做成了第一批粗布竹炭颈椎枕和粗布乳胶枕,但在当地市场反响平平。
善于思考的阴红霞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新产品虽然很有市场潜力,但是人们的认知度和接受力不足。“产品是好的,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产品呢?”这时候,她想到了电商,冀州有很多医疗器械电商,阴红霞挨个登门拜访,向他们学习、探讨电商经验,最终她谈成合作的5个资深优质的淘宝卖家,一年时间内在网上卖掉了2万多个粗布枕头,年销售业绩增加100多万元。近年来,阴红霞通过发展线上销售,把传统手织布产品推向全国,公司年销售额逐年提高,平均年销售额增加50%,成功带动农村妇女再就业。
家住北漳淮乡景家庄的刘冬雪,身患疾病,不能进行体力劳动,丈夫因病去世,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生活的不幸与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阴红霞了解她的情况后,主动帮助她学习织布技艺,心灵手巧的刘冬雪进步很快,没多久就赶上了老织工的速度,一个月就有近3000元的收入。
2018年,阴红霞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成立精准扶贫小组,将冀州区周村镇和北漳淮乡设为示范点,由公司直接对接进行精准扶贫,成功带动200多名农村妇女再就业。为此,田园棉生产基地被命名为“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2021年,阴红霞获评河北省“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
老粗布脱去“土”外套 重新焕发新活力
“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与自己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服装和床品品质,绿色环保、纯天然无公害的粗布回归到大众的视线中,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阴红霞这样总结她的客户们。为此,她百般思考,认为手织粗布要想有好的发展,只能不断创新,在前人的智慧中融入创新理念,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策略,才能够让手织粗布越走越远。
为了在手织粗布色彩上创新,她下定决心把不用染色的彩棉当作手织粗布的原材料。“彩棉就是棉花本身的颜色,不会出现褪色和掉色的情况,而且零甲醛,达到婴幼儿可用的A类标准。”阴红霞介绍。
得知新疆棉花的质量比较好,产量很高,非常有保障,去年,阴红霞三次去到新疆考察彩棉种植基地,开展粗布色彩上的创新,并通过与山东商家合作,让田园棉粗布脱去了“土”外套,披上了纯天然彩色外衣。
田园棉彩棉粗布作为极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备受青睐,目前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如今,我织出的布已走向全国,织起布来更带劲儿了!”阴红霞笑着说。
建手织粗布观光车间 传承民俗文化
田园棉手织粗布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田园棉手织粗布技艺被授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这项传统的织布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手织粗布纺织技艺,2008年,阴红霞的父亲建成了“田园棉民俗文化园”,而阴红霞如今也已成为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田园棉民俗文化园内包括纺织历史博物馆、田园棉文化馆、粗布精品展览馆、农耕展馆、田园绣坊、农家家园馆等。为了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老粗布的生产流程及生产工艺,并参与到织布环节中,2012年,阴红霞设计筹建了手织粗布观光车间,让人们了解耕织文化,切身体会耕织的辛劳和快乐。
现在,田园棉民俗文化园年平均接待游客1.8万余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巾帼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点”。
如今,依托田园棉民俗文化园,通过“非遗+扶贫”的模式,阴红霞所在园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周围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她表示,一定会将田园棉手织粗布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