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河渠与土地连接的最后一公里
——阜城县渠系连通工程建设走笔

挖掘机正有条不紊地作业。

渠系连通工程即将竣工。
“快了!快了!”
“真好,下回浇地咱也能用着湘江河里的水了!”
“俺隔三差五就来看看,恨不得现在就能看见渠里有水!”
正值盛夏,天气闷热难耐,但阜城县王集乡赵庄村东南角的湘江北支渠附近,十多个村民正头顶烈日,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眼前这条寄托农田灌溉“希望”的支渠。另一边,两台挖掘机和四辆拉土车正有条不紊地“接力”。
让村民津津乐道的这条支渠,位于湘江河阜城段以北,从其二庄到姜庄村,长度7.2千米。6月初,河渠治理工作开始,除清理杂草外,还包括将支渠加深拓宽,以此增加蓄水能力。此段工程完工后,王集乡10个村共7000多亩土地就可以用通过湘江河引入的黄河水进行农业灌溉。
在湘江河阜城王集段以南的小陈—大息连通渠,同样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段工程完成后,王集乡6个村2000多亩土地和崔庙镇9个村4000多亩土地可以使用黄河水灌溉。
用来引入黄河水的湘江河可以说是阜城县的“母亲河”,它从西南到东北贯通全县,全长41.7公里。湘江河与各干渠、支渠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雨水较为频繁,各村为了往湘江河排水,挖了多条连接湘江河的干渠、支渠。近年来,由于当地地表水资源逐渐减少,河渠排沥作用也逐渐降低。
平日里,村民种田只能用深井泵从机井抽取地下水来浇地,费钱又费力。近几年,县里每年都花数百万元至少两次引进黄河水,明年起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又可通过大运河引来长江水。看着湘江河水常年都是满的,村民开始期待用渠水来灌溉农田。让干渠、支渠发挥最大作用,让湘江河水流到农田成了当地村民盼望已久的事情。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一点也不容易。早在20多年前,阜城县拨款50万元在王集乡梁庄桥东的湘江河上修建了梁庄节制闸,但是由于干渠、支渠多年淤积,渠道底部升高,建了闸,水也引不到渠里,流不到各村。
为了便于引水、分水、抬高渠道输水水位,使项目区的引水水源能够顺利进入周边渠道并在渠道中蓄水,阜城县水利局克服种种困难,经过多方协调,筹集资金600余万元,实施了阜城县2019年渠系连通工程。工程除对14.87千米的渠道清淤疏浚外,还包括建设节水闸、进水闸、过路涵等在内的27座配套设施。
“项目从去年年底开始实施,因为疫情等原因,耽误了几个月,现在我们正加紧工期,预计8月中旬可以完工,等10月份左右农民灌溉就可以用上黄河水了。”阜城县水利局工程管理股股长尤朝明介绍。
说起此工程让村民日夜牵挂的原因,王集乡党委书记都玉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用机井水浇地一次一亩要花50多块钱的电费,但用渠水只需要花几块钱。一亩地一次能省40多块钱,按一年浇地4次来算,我们乡受益的这将近1万亩地,一年省150万左右。大约涉及我们乡的1714户家庭,平均每户一年就能省875块钱左右。这些钱对于农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以后浇地再也不用抻管子、排号了。”
附近村民对工程的期待不仅是口头上的,还有行动上的。“你看那50多岁的夫妻俩,经常骑着小三轮,拿着镰刀,帮着清理渠道两边的杂草。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乡现在共清理了渠边2万多棵树木,平整河道两边土地32亩,工程过程中进行自来水改造920米。”王集乡党委副书记郭志峰指着正在清理杂草的村民说道。
作为阜城县第一个系统化治理干渠、支渠的工程,除了给村民节省电费之外,它还有很大的生态效益。随着地下水连年超采,地下水位年年下降,灌溉用水得不到保障,而这次引黄河水灌溉对于地下水压采、补充浅层地下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工程完工后,预计每年增加蓄水量30万立方米。
王集乡北张村党支部书记张秋生说:“用井水浇地慢,河水浇地快,水质又好,粮食产量也高。用黄河水浇地一亩能增产一二百斤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相信此工程将彻底‘打通’河渠和土地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将农民急盼、急需、急用的‘源头活水’送到田间地头。”阜城县水利局局长王焕新坚定地说道。
如今,当地村民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潺潺流水在渠内跃动着奔向农田、滋润大片庄稼的那天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田静云/文 牛凤祥 赵家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