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厨房变迁记


春节期间,记者在景县老家发现,不少乡亲家的厨房大变样。干净整洁的厨房内,橱柜、热水器、燃气灶、智能家电,一应俱全,几乎和城里一个样。

“今年真是享福了,用上了天然气,免得烧煤呛得喘不上气,安上了热水器,打开水管就有热水……”说起自家厨房的变化,景县前孙庄村民刘英笑得合不拢嘴,每逢有乡亲登门,她总要“炫耀”一番。

记者走进刘英家的厨房,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见她家厨房里,锃亮的白瓷砖贴满墙,崭新的不锈钢橱柜呈“L”型摆设,大大增加了储物空间,天然气壁挂炉取代了煤炉。单手一挥,无需触屏,油烟机瞬间把烹饪的油烟通通去除。“这跟城里的厨房没啥两样。”刘英喜滋滋地擦拭了几下燃气灶。

说话间,刘英的母亲于秀森也走进厨房,这位83岁的老人娓娓道出记忆中厨房的变迁。

上世纪40年代,于秀森记事时起,村里都是清一色的低矮泥瓦房,家家户户的灶台几乎都是用砖土垒砌而成,一个烟囱从炉灶延伸到屋顶,每到做饭时,就会看到袅袅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飘出。

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的手头逐渐宽裕起来,低矮的泥瓦房变成了明亮的砖瓦房,做饭的燃料换成了蜂窝煤,大土灶改成了小巧的烧煤炉。不过蜂窝煤虽比柴草好用,但它燃烧产生的气味很刺鼻。除此之外,有时候晚上睡觉前忘了换蜂窝煤,第二天早晨起来火熄了,要费很大劲才能把煤火重新点燃。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厨房里的煤炉也逐渐被燃气灶取代。但是,简单方便的瓶装液化气用起来还是有些费事,每用完一瓶,就得拉着空瓶子到液化气供应站充气,而且装满液化气的瓶子搬起来很沉,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磕着碰着引起泄漏。

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净、省事的天然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不仅是城市,就连农村也实现了天然气入户。相比瓶装液化气,使用天然气安全系数更高,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缴费,将天然气一键输送到家。

于秀森老人的回忆中充满了苦尽甘来后的幸福和满足。充满烟火气的农家厨房的变迁映射着全面小康的伟大进程,也蕴含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记者 金莉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