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劳动者
“口罩搬运工”、夜间工作的“动车医生”、黄河水文测报员……“五一”劳动节前,记者走近这些“看不见”的劳动者。他们“看不见”的坚守,保障我们“看得见”的生活。
“藏”在仓库的“口罩搬运工”
过去三个月,李效峰的微信运动步数一直是3万多。每天8时,他和同事们会在3万平方米的仓库里,将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运到一辆辆整装待发的货车上。李效峰因此也多了一个称号:“口罩搬运工”。
时间紧、节奏快,加班也成了常态。从1月21日开始,李效峰已经连续忙了3个多月。看着货车一辆辆地驶出仓库,将防疫物资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李效峰觉得辛苦也值得。“虽然没法和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比,但能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我们就很开心。”
披星戴月的“动车医生”
21时,“下班”的“复兴号”穿过万家灯火回到了动车所,动车机械师开始忙碌起来。
“遮阳帘状态良好,动作正常,刮雨器喷水状态良好。”在动车组司机室,机械师张祥正在仔细地检查各个按钮、旋钮的动作功能。动车组两端分别有一个司机室,通常张祥检查一端的司机室就需要20多分钟。“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操作受电弓配合车顶检查,并配合车下,检查风笛和动车组的头灯。”张祥说。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才能够确保动车在高速行驶下的安全。疫情防控期间‘复兴号’动车组增加了消杀工作,并加快了更新空调滤网的频率。”临沂北动车所检修乙班工长蒋吉说。
凌晨3时,动车所依然灯火通明。
守望大河的“母亲河情绪监测师”
泺口水文站位于济南黄河百里风景区,是黄河干流最早设立的水文站,万鹏是这个百年老站的第一位女站长。
“水文测报员的工作很容易被误解,外人觉得就是从水里取个数,实则不然。”万鹏说,“我们实时监测的黄河水位、水温、流量、含沙量、水质等数据是防汛抗旱、调度黄河水量的重要支撑。”
黄河下游是窄深河段,悬河蜿蜒。万鹏指着屏幕上“流量1100立方米每秒”说:“我们数据的及时和准确,直接关系到下游城市的经济发展、工农业用水以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打个比方,假设黄河是个人,她也有情绪,我们现在每天都在监测她的情绪波动值。”万鹏说,“以前课本上学的‘黄河宁,天下平’,直到工作了才真正了解其背后的含义。”
通过一代代黄河水文人的努力,完成一次黄河流量测验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十几个小时,缩短至现在的35分钟,水位、水温、气温等相关要素实现了自动化在线监测采集。
最让万鹏欣喜的是,她见证了黄河二十年没断流,并且水质越来越好。“现在黄河水质从进山东到入海口,常年达到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地表水源地的标准。”万鹏说。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