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小伙的七年帮扶情

马石磊(左)与农户查看作物 天保控股帮扶组供图
人物简介
天保控股公司“85后”干部马石磊扎根一线,自2013年起先后在宝坻区潮阳街道庄头村、马各庄村连续帮扶7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从改善村容村貌到发展现代农业;从引入特色产业到壮大集体经济,马石磊7年的帮扶工作结出累累硕果。近日,他荣获“天津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马石磊自幼成长于农村家庭,亲身感受到了近年来乡村振兴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他一直希望能为振兴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做点事。2013年8月,天保控股公司接到了“结对帮扶”宝坻区潮阳街道帮扶村的工作任务,并向全公司系统发出了“召集令”。闻听此讯,刚刚入职两年、从事区域土地开发建设工作的马石磊想都没想就报了名,成为了天保控股驻村帮扶工作组的一员。
发挥专业特长
“精准帮扶,就是要准确把握村里的情况,才能精准施策。”马石磊回忆,帮扶组刚到村里那段时间,他们每天只忙一件事,那就是串百家门、询百家事,深入田间地头,与村干部和农户拉家常、聊工作。不到一个月,帮扶组就全面掌握了当地整体状况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等,随后确定了“以组织建设为龙头、发展村级经济为主线、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解决村民关切的实际困难为目标”的帮扶工作思路,大家随即各尽其能、开足马力地干了起来。
作为组里年龄最小的成员,马石磊以青年人特有的活力与冲劲儿,充分利用所学施工管理专业特长,全力投入到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提升改造工作中:整修村内公路、建设功能类设施、翻修危旧房屋……哪里有建设工地,哪里就有马石磊不知疲倦的身影。七年来,帮扶的两个村生活环境和出行条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提升村民收入
长期以来,村里传统产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结构单一、竞争力弱、附加值较低,马石磊与同事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此,天保控股帮扶组、村两委班子以及村民、专家经常在一起搞头脑风暴,大家群策群力想办法、找出路。马石磊介绍,他们多次走访农学院专家,并远赴河北省和我市其他区域考察药材市场及番茄、草莓、桃树等种植基地,寻找适宜的农产品种植项目。最后,逐步明确了发展设施农业的村级经济发展思路。此后,马石磊积极联系上下游企业来村考察,逐步建立起了客源遍布周边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截至目前,种植基地年产蔬菜水果30万公斤,产品直供宝坻一些大型超市。同时,帮扶组还同村两委班子针对宝坻区高铁等交通路网通达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了乡村旅游、采摘园等新兴业态,与原有产业结构形成良好补充。
马石磊和同事还主动联系外部培训单位,为村民开设了挖掘机驾驶、无人机操作、月嫂服务等职业技能课程,让村民主动涉猎农业以外的知识领域。如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帮扶前显著提升。
确保春耕顺利完成
疫情发生以来,马石磊与同事迅速响应,投身抗疫一线,扎实做好宣传动员、知识普及、卡口值守、环境消杀等工作,并自费捐赠防疫物资,一定程度缓解了村里的物资紧缺现状。在各级干部和村民共同努力下,帮扶村无一人感染,筑牢了基层防线。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马石磊和同事积极推进村内复工复产,抢抓时节推动春耕种植,种植海棠、月季、苹果等各种苗木数千株,确保春耕顺利完成。受疫情影响,一些粮食种植户出现了滞销情况,马石磊和同事跑遍了市区大小营销网点联系到销售渠道,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七年时间弹指一挥,马石磊和同事的帮扶工作即将结束。七年来,他们全心全意、兢兢业业为村民干实事、谋实惠,得到了认可,更与村干部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马石磊说:“帮扶工作很快要告一段落,但这只是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我还要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专业特长、练就过硬本领,为国家建设和公司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王晓君 通讯员 解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