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水电基础局科研设计院工会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比武,提升试验中心检测技能水平,争创国家级实验室——

检测竞技亮绝活儿


水泥安定性测量操作熟练、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精确判断……在中国水电基础局科研设计院全新试验基地,选手们纷纷亮出日常检测工作中练就的绝活儿。这是日前设计院工会组织试验中心开展第三届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比武大赛的一幕。

试验中心是集建筑材料检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检测、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试验中心,先后为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工程、云南红石岩堰塞体整治工程等提供超深、复杂地形等防渗墙混凝土配合比。成立近40年来,试验中心职工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参与创造了水电站防渗墙深度世界纪录。

大赛当天,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在室外举行,寒风凛冽,选手们忙得满场飞,一些人脸上还有一抹浓浓的高原红。原来除了基地本部,不少职工分别从西藏、四川、吉林、新疆、内蒙古等工程试验项目赶来参赛。

试验中心负责人张宝增介绍:“本届大赛增加了两项新举措,一是特意从各一线试验项目抽调副主任、主任参加比赛;二是新增了座谈提问环节,从而对一线试验人员技术水平、项目负责人业务和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同时,借助大赛机会,让项目和基地职工有更多沟通交流,提升试验中心团队凝聚力。”

“下次记住操作前先检查工具,这样实验数据才能精确。”在砂细度模数比赛现场,大赛裁判、国家电力评审组专家、试验中心老一辈负责人王华叮嘱参赛队员。说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是不是有点凶?”选手摇摇头:“您不凶!您是讲原则、重严格,严师出高徒,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检测员。”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此次大赛评委除了专家王华,还有试验中心4名青年骨干,包括国家电力评审组评审员张俊超、公司前两届技术比武冠军孙静,以及长期驻扎西藏一线的项目负责人张超。他们专业技术扎实,理论经验丰富。

“我好紧张啊。”选手郭震比赛中一边操作一边擦着额头的汗。2018年入职后他就扎根在条件艰苦边远的青海那河项目,为了参赛,他专程来津。这段时间住在基地宿舍,他每天晚上都与同事切磋技术到深夜。郭震说:“平常扎在项目忙工作,难得有机会学习切磋,让我更快提升技能。”

本报记者 王洪宇 通讯员 何敏 欧阳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