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崔蕴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6年来,该工作室培养出了一群崇尚技术、崇尚创新的优秀人才,成为火箭总装事业的中流砥柱——
“铸箭”路上无畏挑战
“这个小碎屑哪里来的? 谁干的?”在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崔蕴创新工作室里,一听这嗓门儿,大家就知道师傅崔蕴又急了,大家心照不宣,控制多余物的弦立马紧了三分。在创新工作室里,这样的“怒吼”时常发生,正是师傅这样的严厉让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将活跃的思维与曾属于大师的“绝技”完美结合,成为了公司总装测试车间里的“精英部队”。
工作室成员石伟丽说:“工作上,崔大师的‘严’我们都领教过。有时候,崔大师意识到话说得太重了,就会跟大家道歉。但是,他总会不忘加一句‘别看我道歉了,下次你们再犯这种低级错误,我照样说你们。’”在崔蕴严厉的教导下,工作室成员们被练成了一支无畏任何挑战的“铁军”。2020年7月,长五遥四火箭发射“天问一号”在即,由于技术问题,大量箭上产品需要更换。发射场的总装环境与天津总装车间全然不同,对总装人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疾风知劲草,工作室成员组成了“精锐部队”挺身而出。整整一周时间,10余名员工持续保持腰部90度以上的弯曲程度,高强度顺利完成了产品更换。直至“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车精准入轨,大家悬着的心才总算放了下来。
石伟丽告诉记者,铸就这样一支“铁军”,靠的不仅是崔蕴严格的指导,还有极其严苛的管理。工作室以半年为周期对全员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选拔。总装车间有150多名员工,但能获得工作室“身份认证”的仅有30多个名额。“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制度让大家不敢有一丝松懈。工作室成立6年以来,先后已有80余人次因考核排名靠后而被淘汰,这样的竞争机制使全车间员工能够保持创新活力,工作室内能够及时融入积极上进的新鲜血液。
“严苛的管理制度给人压力,也给人动力。”工作室成员张迪回想起自己进入工作室的机遇时感慨道。作为车间的一名测试工,张迪为了让产品管路和电缆防水、防静电,他需要用聚氯乙烯带等耗材缠绕管路和电缆,称为复卷作业。常规的耗材带直径达300毫米,携带笨重,不能满足箭体狭窄空间作业的需求,而且一旦掉落,易导致产品损伤。“传统手工复卷的方式弊端多,而且效率低,像长征七号一发火箭的防护耗材需要七八个人用10天时间才能完成。”张迪说。为此,他画三维模型,做控制器,编控制程序,自己购买铝合金板、电子元件,锉削、钻孔、组装,几经反复成功制作出了合格的自动复卷机。张迪自主研发的自动复卷机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现有型号全部防护耗材的复卷要求,成功推广至其他总装部门,张迪也因此被破格选进了工作室。
6年来,工作室已经培养140余人,遍布测试、装配等各个岗位,成为火箭总装事业的中流砥柱。一位大师带动了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培养了一群优秀的年轻人,怀揣航天梦,在“铸箭”道路上不断前行。
本报记者 王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