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市民吃上更好更健康的绿色食品,在天津农业科学院创新育种基地,农科专家们为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而忙碌着——
瓜棚里,他们挥汗如雨
位于武清区的天津农业科学院创新育种基地,距离市里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早,农科院杜胜利教授带着学生驱车赶往基地。
育种基地很大,根据种植的蔬菜品种不同,分为若干区域,杜教授负责的是黄瓜种植园区。记者在种植大棚里,并没有看到太多黄瓜成品。杜教授介绍,目前这个时期,上一批实验黄瓜已基本收获完毕,目前大家正在培育下一批种子,为秋冬季黄瓜的培育种植做准备。
在黄瓜育种研究所里,实验室的桌子上放着一排排圆形的小盒子。“千万不要碰它……”正在记者想要拿起来仔细看时,被杜教授及时制止了。原来这个小盒子里只有芝麻粒大的小绿点,居然是刚刚培育长出的黄瓜胚芽。
杜教授介绍,传统种植是黄瓜的雌雄花进行授粉受精,使花的子房发育长成黄瓜,人们可以对受精过程进行干预,让培育出的黄瓜带有我们需要的功能,例如抗病虫害、口感好等。但这个培育过程需要二三年的时间。而记者看到这些小盒子是无性繁殖,通过新的创新技术,不用授粉受精过程,直接育种并且可以保留母体瓜种90%以上的优质基因。
黄瓜种植园区不远是甜瓜种植园,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甜瓜种植专家张若伟,正带着几位农民种植户在大棚里收瓜。透明的大棚里温度很高,虽然一直带着防晒帽,但张若伟的脸还是被晒得黑黑的,要不是杜教授介绍,记者真要误认为她是采瓜的农民。
“我们正在做试验瓜的种子收集工作。”张若伟一边说一边切开甜瓜,将里面的瓜种小心收集起来,准备进行下一步育种研究。每年根据不同地区的种植情况和市场需求,科研人员会对瓜种进行持续培育提升。在瓜棚采访十几分钟,记者已大汗淋漓,而这些农科专家们要在这里工作一整天。
黄瓜、稻米、芹菜、蘑菇……农科院创新基地里种植培育着市场上常见的各类农作物。为了保障市民的菜篮子,丰富百姓的饭桌,让市民能够吃上更好更健康的绿色食品,这些农科专家们为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而忙碌着。
本报记者 李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