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环线,我人生的新起点
天津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卞显光
提及天津的外环线,天津人几乎无人不晓。我作为当年“外环线挖河垫基工程”的建设者,每次乘车从外环线经过,内心总会萌发出对昔日“参战”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如今的天津外环线已经由“鸭梨”改造成“芒果”,由原先的长71.34公里扩展到80公里,已经成为连接城区到周边高速的快速主骨架,10条宽敞的快速车道,30米宽的外环河和50米宽的绿化带,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自然与生态文明的俊俏模样。且不说,外环快速上那身披彩服的自行车队;且不说,假日里沿外环河垂钓、捞虾、捉蟹的人们,只从飞机上俯视天津城区,一条宽阔的环形绿带紧紧拥抱着美丽的津城,就让那一拨又一拨的中外游客眼前一亮——“天津的外环线真棒!”
1986年9月,按照天津市政府统一部署,天津市粮食局成立了外环线挖河垫基工程指挥部,我被从八一面粉厂借调到市局,负责广播宣传和信息发布工作。
那时的赵沽里村子距离规划的外环线只有二三里地。村子周围是一片尚未腾清的庄稼地,玉米、白菜、大葱、萝卜和土豆还在田野里疯长着,麻雀、喜鹊、青蛙、野鸡在田野鸣叫,秋蝉、蝈蝈在豆秧上委婉低唱。当时,我所在的粮食局承担了外环120米长的路基施工任务,项目指挥部就临时设在当年赵沽里空旷的麦场上。记得进场的那天,所辖三个连队因陋就简,很快用粮库的蓆子、帆布和水泥预制板,分别建起了3个长方形的工棚,每个连队设一个食堂,工棚四周堆满了施工的小推车、铁锹、排水泵和竹排。指挥部居中,内设工程部、后勤财务部和宣传信息部。我们从局机关临时拉来了油印机、纸张和广播器材,锥形的广播喇叭在六米多高的杉木杆子上,连续播放着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的插曲“双脚踏上幸福路”。一面面彩旗在旷野上飘扬,给一向寂静的旷野平添了几分喜庆和火爆。
此前半年,我已经向厂行政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次借调来外环线挖河垫基工程指挥部协助工作,又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内心早已下定了决心,暗自憋足了一股劲儿。从项目打前站开始,就跟太来平等几位工程人员冲在一线,不怕艰苦,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插在田间地头,对施工的标段进行核准、放线。当时计划得很好,各连队从单位备足了粮油米面柴,一旦开工,一场人海大战便全面打响。但事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等指挥部人员到已经先期开工的工地一看,顿时惊呆了:工地上哪里看得见人呀,到处机声隆隆、尘土飞扬,一台台大大小小的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纷纷亮相,与当年引滦入津的人推肩扛景象大不一样。是呀,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在发展,路桥建设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挥部当即修改施工方案:采取租用施工机械(挖掘机、推土机)作业,人力主要配合机械施工,承担平河坡、平路基和工程排水任务。
序幕已拉开,推土机、挖掘机边挖外环河道,边把土推到路基,层层垫高、压实。机械设备24小时轮番上阵,施工人员连夜铲修河坡,平整路基、抽排低处积水。
我和信息部人员把施工现场的进度、好人好事及时写成新闻报道和专刊信息,迅速广播、油印分发出去;随时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鼓舞施工人员士气,讴歌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那年月,施工现场还没有有线电视,更没有网络,广播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形式,每晚一个小时的文艺节目播放,成了劳累一天的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
工作之余,我协助工程部做好施工原始资料的整理、收集和汇总,以备工程最后申报和验收。在项目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标段仅用了25天就顺利完工,比原计划的一个月提前了5天。天津市粮食局所承担的挖河垫基工程被评为市级优秀工程,我个人被评为局级先进个人。
一个月后,我带着盖着局党委红章的表扬信回到单位,同时再一次郑重地向厂行政党支部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并把这次外环线挖河垫基工程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详细汇报。1987年7月1日这一天,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也是我最难忘的日子! 我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终于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回眸35年前的难忘岁月,外环线垫基工程是我人生的新起点,在这里我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向党组织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如今我年已六旬,但跟着党奋进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在建党百年之际,我正勤奋地工作,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继续在基层社区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