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艾萨拉姆燃煤电站,中国水电基础局国际公司的孟加拉籍工人阿瑞夫跟着中国师傅学技术,兢兢业业做好机械维修工作——

“匠心”修车带来幸福生活


“阿瑞夫,25吨汽车吊的灯不亮了,麻烦过来检查一下!”

“好,马上到!”

近日,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项目——孟加拉艾萨拉姆燃煤电站(中国电建投资建设)工地,驻津企业中国电建所属中国水电基础局国际公司项目机械维修工阿瑞夫,接到现场吊车司机的维修电话后,拿起维修包一溜小跑奔赴目的地。因为他知道在这里工作,爱岗敬业、坚守匠心,就能过上幸福生活,梦想成真。

阿瑞夫到现场后被告知,汽车吊的照明灯例行检查后有点小问题,需要更换,以确保夜间施工安全。但这个汽车吊属于日产老款机械,目前更换配件有难度。阿瑞夫马上电话联系当地供应商订购配件。

阿瑞夫仔细检查了吊车,发现不仅灯不亮,液压系统也有漏油现象。为了安全,他又全面系统地检查,发现小勾限位器失灵,必须更换限位器才能确保安全。

34岁的阿瑞夫没读过书,起初作为吊车司机入职。工作3年来,不善言谈的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跟着中国师傅学会了修车技术。随着进场设备成倍增加,他被项目部提拔为机械维修工。

阿瑞夫主动和吊车司机沟通询问,又列出清单立马前往约好的商店购买维修材料。材料准备齐全时,已到中午饭点,负责人让阿瑞夫吃饭后再维修。他却腼腆地笑道:“机械维修工作量大,趁你们吃饭休息,我抓紧时间修理, 尽量不影响当前紧张的收尾施工。”

随着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上升,阿瑞夫的工资从起初的每月1.2万塔卡涨到如今的每月3.6万塔卡,是当地平均收入的两倍。这给他的家庭带来从前不敢想象的变化,3个孩子的学业有了充足保障。因此,每当工作时,他都充满激情,废寝忘食。

只见阿瑞夫先用黄油保养卷扬机钢丝绳,忙了3个小时,恢复了吊车线路正常运行;紧接着他更换限位器,面对送来的限位器和吊车不匹配的难点,凿洞、穿线、接线……阿瑞夫在吊车上整理电源箱内电源线,同事在吊车下拿着电筒照明,费了好一阵工夫,吊车终于修理完毕。

阿瑞夫擦擦额头汗水,笑着说:“电站投产运营后,我希望继续在电站工作!”他对企业充满归属感。

本报记者王洪宇 通讯员李鸿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