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年味应有“三感”
□孙葆元
春节是坚守的春节,守岁、守时,守着一个古老的传统;春节又是不断创新的春节,每一个时代的春节都在变,物质变得更加丰富,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2025年这个春节不平凡。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人们将迎来第一个“非遗春节”。
前些年总有人抱怨,越来越没有年味了。首先要说,年味是个什么味?具体说来恐怕谁也说不清,还是要细细地数一数:所谓年味,是阖家团圆、扫岁除尘、张贴春联、除夕守夜、迎接祖宗、新衣着身、初一拜年,是一套家家户户遵循的程序,是非物质化节日物质化的体现。
细说年味,我以为年味应该有“三感”:仪式感、文化感、获得感。新的年味要在这“三感”上做足传统弘扬与发展的文章。我们欢度春节不是回归古老,而是赋予新篇。
所谓仪式感,就是在古老传统的基础上保留人间正道,同时赋予它新道德风尚、新思想理念、新行为准则,比如为子孙送红包,红包应该有两个内容,除了货币,还要有希望的寄托。钱买不来未来,希望才是一个家庭的期值。第二个仪式感是家庭礼,向长辈行礼,报答养育之恩,也是表达自立自强的成才之志。这是礼仪的春节。
所谓文化感,是说春节是文化的春节,文化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文化。比如春联,贴春联不能流于形式,一贴了之。春联不仅要贴,能不能提倡创?在传统中有许多请人撰写春联的故事,好春联要个性化,唯个性化才能表达一个家庭的意愿。能不能提倡赏春联的活动?赏内容、赏书法,给予评比,把形式变成家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第二项是庙会,庙会本来就是古老的文化、商业大集,在庙会上展现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应该大力提倡。《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北宋汴京的春节:“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这里说的“动使”是过日子的器具,“关扑”是以商品为奖励的博弈游戏。全句是说,市民早早就走出家门相互贺年,街上商家摆满了食品、物品、干果,木炭之类,人们唱歌欢叫。又说,街头“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由此看来,春节是动感的、是多彩的。第三项,拜年词能不能摒除“恭喜发财”之类,代之以新颖、衷心、温馨的祝福?
所谓获得感,是展示一年的收获。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收获,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获得载满生活。没有收获的生活是没有希望的生活,收获不作横向比,只作纵向看,盘点一下收获就是瞻望来年的奋斗。人说“一帆风顺”,不就是抵达彼岸的收获吗?那个“年”的子时是终点,也是起点。
春节是坚守的春节,守岁、守时,守着一个古老的传统;春节又是不断创新的春节,每一个时代的春节都在变,物质变得更加丰富,生活变得更加富足。还是拾起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他说的“新桃”和“旧符”不是一个符号的演变,而是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