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在为海外项目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的同时,也在帮助属地员工不断成长——

“老外”员工大声说出对中国的爱


巴士拉法奥镇,一个离港口施工现场只有约10公里的小镇。每天清晨,不计其数的摩托车、“老爷车”在晨光的照耀下奔向新港口施工现场。

“早上好,我的中国朋友!”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伊拉克项目部属地员工阿里·哈桑·齐纳德已经提前到了新港口施工现场,习惯性地和中国同事打起了招呼。阿里是法奥镇土生土长的渔民之子,2021年恰逢“中国疏浚船”到来,让本就对大海和船舶有特殊感情的他倍感亲切。

“我们的新港口迎来了中国建设者和‘中国大船’,他们疏通航道、建造码头、铺平道路,看到这些我真的很开心!”阿里激动地说。为此,他向中国企业递交了应聘申请,经过层层严格筛选,成为了法奥新港建设团队中的一员。

目前,阿里主要负责监管现场施工机械设备和人员,每天他都会早早到达现场进行细致巡视,下班后也会进行二次巡查,确保没有安全隐患才离开。他还结合中国公司和国际化管理要求,因地制宜融合创编了一套大型设备巡检制度。此后,现场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大大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工期延误。

项目团队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前沿的技术理念,也为阿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项目部,阿里学到了许多管理知识,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他学会了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沟通能力也在与中国同事的交流合作中不断进步,无论是向属地居民宣传项目建设的积极影响,还是与不同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他都能用清晰、真诚且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传达。

“感谢中国企业给我提供了好的工作,感谢中国同事帮助我不断提高。我爱中国,工程结束我一定要去中国旅游。”阿里常常满怀深情地说,在中国企业里,他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谐共处,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崔晓雪 通讯员李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