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预售式旅游”渐成消费新风尚

游客在重庆奉节三峡之巅风景区游览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理念的升级,一种名为“预售式旅游”的新型消费模式正在快速兴起。众多消费者通过电商大促等渠道提前购置酒店套餐、景区通票、航空优惠等旅游产品,以期在未来出行时获得更多实惠。不过,这种消费模式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注意的消费风险。如何科学规划“预售式旅游”,规避潜在问题?
预售式旅游受热捧
“去年双十一期间,我就预购了鼋头渚的赏樱套票。从苏州到无锡交通便利,而天津至无锡的航空特价票仅需199元,随时可以出发。”上周末,苏畅带着父母开启了苏锡杭之旅,“提前预定的门票和住宿确实节省了不少开支。”苏畅表示,在价格优惠时提前锁定旅游产品,结合错峰出行,确实能获得超高性价比。
天津大学学生王奕分享道:“作为旅游达人,趁低价囤购旅游产品,再选择合适的时机出行,实在是一举两得。”不久前,她通过直播平台抢购到北京环球度假区的超值酒店套餐。“预售式旅游能有效规避未来可能的价格波动风险,特别是节假日或热门景区,临时预订往往价格高昂。而提前购买不仅能享受折扣,还有‘未预约可退’的保障,让消费更安心。”
这种“预售式旅游”模式,指的是消费者在未确定具体出行时间的情况下,先行以优惠价格购买旅游相关产品和服务,包括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待行程确定后再进行预约使用。为适应这一趋势,各大旅游平台纷纷推出“先购后约、无忧退款”的灵活服务模式,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门槛。
知名旅游博主杨杨分析指出:“‘浏览-购买-预约’的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正获得年轻群体的青睐,特别是‘预售机票’已成为市场新宠。当下年轻游客更追求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体验,各类酒店套餐、‘随心飞’等产品持续热销。平台提供的弹性预约和无忧退款服务,为游客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出行选择。”
低价诱惑下的使用困局
在“预售式旅游”热潮背后,不少消费者正面临着产品条款不透明带来的困扰。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看似优惠的消费方式,常常因规则限制让消费者的出行体验大打折扣。
2月底,已退休的李女士在某平台抢购了599元的云南的旅游套餐,计划在3月中旬出行。临行前,她想起自己曾购买过一张399元的20条路线旅行卡,其中包含云南多个景点,便打算顺道游览。然而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这张旅行卡对景点设有固定游览时间,并非随时可用。“当时在直播间看到价格便宜就匆忙下单,根本没注意到这些限制条款。”李女士无奈地表示,最终只能临时调整行程安排。
“预售式旅游”在这些看似美好的低价背后,却暗藏着诸多使用限制和消费陷阱,让不少消费者的省钱之旅变成了闹心之旅。“从去年双十一囤的酒店券,到现在都没约上。”王先生抱怨道。他购买的某连锁酒店通兑券号称“全国通用”,但实际操作中发现,热门城市的周末基本无房。记者也按照王先生的预约电话致电三亚某热门景点的酒店,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消费者以预付费旅游产品方式兑换住房的情况比较普遍。对于王先生预约难的问题,酒店工作人员表示:“建议尽早预约,特别是周末和假期。”
除了预约难的问题,隐性成本也是“预售式旅游”的一大痛点。王女士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买了特价机票后才发现,行李托运要额外收费,选座也要加钱,最后算下来和正价机票差不多。”
此外,一些“酒店+景区”的打包产品看似划算,但实际使用时才发现,景区门票需要提前预约,而热门景点往往一票难求。更有甚者,部分产品在使用时需要额外支付“服务费”“资源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旅游达人小林告诉记者:“有些平台显示的可预约日期,实际上只有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有空房,对上班族来说根本用不上。正规平台的退改政策比较靠谱,但一些第三方小程序的退改存在阻力。”
看清条款,避免踩坑
尽管“预售式旅游”能省钱,但消费者也需警惕潜在风险,避免陷入消费纠纷。对于“预售式”消费存在的隐形条款对消费者的不利因素,记者拨打了12315热线,工作人员提示:要注意有效期和预约规则。部分特价产品设有严格的有效期,如“限3个月内使用”,超期未预约则自动作废。热门日期(如春节、国庆)可能被排除在外,或需额外加价。消费者购买前应仔细阅读条款,确保符合自身出行计划再行购买。
同时,警惕“不退不换”陷阱。部分低价产品标注“一经售出概不退换”,若消费者临时取消行程,可能面临全部损失。建议优先选择支持“无忧退”的产品,或购买可退款的套餐。此外,谨防商家跑路或服务质量缩水。避免消费者购买的套餐无法兑现,建议大家选择信誉良好的大平台或品牌商家,降低风险。消费者应妥善保存合同及订单详情。部分酒店可能在旺季降低服务质量(如房型降级、餐食缩水),消费者可通过查看往期评价规避问题商家。在此基础上,保留凭证,依法维权。若发生纠纷,消费者应保存订单截图、聊天记录等证据,并通过平台客服、消费者协会或法律途径维权。例如,某消费者购买“豪华海景房”套餐后,到店发现被安排为普通房,经投诉后获差价赔偿。针对预售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门也已出台《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平台对预售产品的使用规则进行醒目提示。部分头部平台也开始优化服务,如延长有效期至1年、增加可预约日期透明度等。
“预售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既能让消费者享受优惠,也能帮助商家稳定客源。然而,理性消费仍是关键,消费者在抢购促销产品时,应结合自身需求,仔细阅读条款,避免盲目跟风。只有做到“精明囤货,安全出行”,才能真正实现省钱又省心的旅行体验。
本报记者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