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生:建好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上世纪50年代的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外景。

□刘昉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1950年8月,全总召开全国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制定《工会俱乐部组织条例》,提出在城市兴建文化宫、俱乐部,扩大工人的文化阵地和演出舞台。天津是全国最早建立全市性工人俱乐部(后改称文化宫)的城市,50年代先后在河北、河东、南开三区新建或改建了第一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第三工人文化宫,被市民亲切地称为“一宫”“二宫”“三宫”。

“一宫”坐落在原意租界马可波罗路回力球场(今河北区民族路47号意式风情区内),曾是外国人和特权阶层的娱乐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其划拨给市总工会,内部改建了图书部、运动馆、游艺室、舞场、露天茶座和能容纳2400人的大剧场。周恩来总理曾为一宫赠书。市长黄敬专门题写“战斗式的工作 文化式的休息”的祝词。工人、干部、店员、文艺工作者,只要是工会会员,都可以来此自由参加活动,成为新中国工人的学校和乐园。一宫时常邀请知名剧团、歌舞团来为工人演出,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儿童剧《小白兔》、话剧《春华秋实》《白求恩》《搬运工人翻身记》等都曾在这里上演。为提高工人技术水平,一宫还经常举办电工、机械、锅炉、翻砂等多工种讲座,以及时事和生产展览会。一宫组建有管弦乐队、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和剧团,工人在业余时间边学边演,成为各个工厂的文艺骨干。1956年建立的天津工人文学创作社是当时全国第一家工人文学社团,创作社定期出版《天津工人文学》,在全国文坛颇具影响。

“二宫”地处河东区中山门,是市政府解放初期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筹资100万元兴建的,于1952年7月基本建成。建设期间,各行各业踊跃参建,干部群众肩挑背扛、开湖堆山,有3.2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开掘湖面100亩,动土100万方,栽植树木上万株。二宫大剧场能容纳1100人,开幕时市委书记黄火青到会剪彩。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二宫视察或参观。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此演出《贵妃醉酒》,马三立、骆玉笙、小白玉霜等知名艺术家纷纷登台献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津门谜会”“海河新韵”消夏纳凉晚会受到市民追捧,1986年二宫创办“沽上春好”大型灯会,此后每年元宵节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已成功举办34届,成为天津市的知名文化品牌。二宫先后于1992年和2023年分别列入市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和“全市20项民心工程”,两次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如今保留了天津人童年记忆中的“大象滑梯”,改建了艺体培训中心,新增了健身步道和环岛路,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获评“天津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全国标准化工人文化宫”。

“三宫”坐落在南开区白堤路82号,原为江西督军李纯复刻清庄王府所建的家祠,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1958年改建为南开人民文化宫,1962年更名第三工人文化宫,现已恢复王府旧貌并接待游人参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人文化宫丰富着不同历史时期天津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至今仍是重要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历史印记与城市蝶变,对职工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