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内耗型家人”
豆瓣上有个问题:一个家贫穷的真正根源是什么?有个高赞回答:“家里有个制造内耗的人。”即使丰衣足食,若是纷争不断,互相消耗,再多的家运也有耗尽的一天;即便家境贫困,若是祥和有爱,彼此搀扶,再窘迫的家庭也有兴旺之时。您会是这种“内耗型家人”吗?
“刺猬型”人格
作家卡尔·惠特克的《热锅上的家庭》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
女主人卡罗琳在家里看谁都不顺眼。女儿弄乱了房间、儿子将课本忘在学校、丈夫回家太晚…… 诸如此类的小事都会引起她的不满。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家里,丈夫对她的爱意逐渐被消耗,儿子不愿和她沟通,女儿多次离家出走,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好端端一个家,变得分崩离析。
生活中,像卡罗琳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就像一只刺猬,浑身带刺,张嘴就是挑剔抱怨,动不动就指责伴侣、打压孩子。这样的人宛如情绪黑洞,会将家人的好心情和自信心全部吞噬。
“螃蟹型”人格
多年前,我去大连旅游的时候,当地的渔民给我上了一课。他们告诉我,如果你在竹篓中只放一只螃蟹,必须要盖上盖子,否则它就会爬出来。但如果你多放几只进去,就不必再盖上盖子。因为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拖它下去,如此循环往复,就没有一只螃蟹能够成功爬出来。
其实,很多婚姻中也存在这样的“螃蟹效应”。
有的人自己在笼子里面爬不出来,也不让另一半爬出来。对方想要努力改变现状,他就不断地挖苦嘲讽,试图用消极的语言,浇灭对方向上的热情。这样的人,会把整个家庭拖入暗不见底的深渊。
“面具型”人格
心理学上有个“人格面具论”。有的人在交往中为赢得他人好的印象,会刻意展示自己好的一面。然而回到家里,面具之下却是另一副面孔,对家人出言不逊,暴躁无礼。画家毕加索便是如此。在外人看来,他对人热情,富有亲和力。可在家人面前,他却是一个十足的暴君。这种阴晴不定的性格和暴虐的脾气,给家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哈佛研究中曾指出:家庭是一个情感高度集中的社会单元,情绪会更容易被其他成员吸收。一个人喜怒无常,家人往往焦虑暴躁;一个人心情不好,整个家就乌云密布。
家是温暖的港湾,住着最爱我们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成为你情绪的牺牲品。
“拾荒者”人格
电影《团圆》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对夫妻带孩子回妻子的爸妈家。孩子口误将“姥姥姥爷”喊成了“爷爷奶奶”。丈夫敏感的神经被触动,瞬间大发雷霆,对妻子吼道:“爷爷是爷爷,姥爷是姥爷,我又不是倒插门!”妻子气得面红耳赤:“谁说你是倒插门?”丈夫回嘴:“从结婚起,你们家就是这么想的!”两人就开始数落彼此。丈夫埋怨妻子的娘家为难他,他年轻时家里穷,却被要求婚前一定要凑够50万元买房。妻子也开始讨伐,说自己当初是如何屈身下嫁,丈夫如今是如何侮辱和轻视。旧账一翻,人仰马翻。
听过一句话:“翻旧账的人,就像是个拾荒者,站在垃圾堆前不愿离去。”然而,揪着过去不放,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还会使自己沾染上一身污秽。那些被翻起的旧账,无异于在对方伤口上一次次撒盐。每翻一次,彼此的感情就多一道裂痕。据《快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