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总工会创新产改赋能模式

精准服务激发产业工人活力


□记者孙祎

本报讯 连日来,静海区总工会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以华源时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试点,创新“工会引导+企业主体+职工参与”产改赋能、协同推进模式,系统性搭建多层次技能培养平台,构建科学化创新激励机制,全方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企业职工双向奔赴、共成长。

为构建技能成长体系,静海区总工会指导企业建立“师带徒+季度评定”的常态化培育机制,全面覆盖拔丝、锌控、拉丝、质检等9大工种,通过制定标准化技能评定流程与师徒结对培养方案,定期从一线职工中严格评选出20名技术骨干并发放专项技能补贴,持续推动企业高级技工占比逐步提升,形成“以老带新、以评促学”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区总工会还创新职业发展通道,着力打破传统层级晋升壁垒,推行“能力优先、一线选拔”的用人机制,从具备丰富实操经验的一线职工中公开选拔车间管理层,同步建立“技能评定结果与岗位晋升、待遇提升”的三维联动机制,通过制定明确的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标准、设立技能晋升专项考核通道等举措,有效激发职工主动提升技能的成长动力。

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区总工会还在企业中积极开展改善提案专项活动,创新设立“季度提案数量前三”与“年度创效贡献前三”的双维度激励体系,通过组织提案评审会、搭建职工创新交流平台、建立提案落地跟踪机制等方式,鼓励职工围绕生产工艺优化、设备效能提升、流程管理改进等方面建言献策,2024年职工有效提案28个,降低运营成本800余万元,实现创效近100万元。

区总工会创新“先行先试+激励引导”模式,牵头制定“试点探索-经验提炼-全域推广”三步走策略,实时跟踪解决产改推进中的痛点堵点,精准服务激发产业工人活力。区总工会还将产改工作与企业人才发展深度融合,逐步构建“选拔-培养-激励-保障”全链条机制,破解产业工人“成长无通道、创新无动力”难题,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技能补贴发放制度、规范化的提案奖励评审流程等具体措施,让产改工作可操作、可量化,形成“做有标准、评有依据、奖有实效”的正向循环,为全区企业提供清晰产改工作实施模板。

“在创新实践和深入推动下,区级产改标杆企业华源时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已形成‘一线职工挑大梁、技能评定有通道、创新提案有奖励’的可复制模式,目前,全区60余家规上企业正在逐步推广。”静海区总工会经审委主任姚玉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