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到特教学校,从数控车间到更多不为人知的角落,他们或许不在传统讲台前,却同样传道授业、匠心育人,默默承担着“师者”的责任——
讲台之外 师光亦然
引领学生探索“程序空间”
清晨八点,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实验室里,青年教师郑逢勃正在指导学生李佩含调试程序。屏幕突然报错,学生有些焦急。郑逢勃耐心地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梳理解题思路:“你这个参数在父表中找不到对应记录,可能是数据类型传参不一致……”
在郑逢勃手把手的指导下,李佩含逐条排查,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修正之后,屏幕终于亮起绿色的“运行成功”。
“答案不是现成的,只有自己走完这个过程,才能记得牢。”这是郑逢勃经常对学生说的话。
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教师,不仅把实验室当作主讲台,更将其视为奋斗的主战场。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学生获得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以及多项省级奖项。实验室桌上堆叠的草稿纸中,红笔圈出的“行业痛点”格外醒目——从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到国际中文教育项目,都诞生于此。
“我们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老师,还要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郑逢勃说,他的目标是带领更多学生在“程序空间”中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耐心敲开“沉默”的心灵
午后,红桥区培智学校的教室里,特教教师宋文雯正蹲在地板上整理认知卡片。
最上面那张“喝水”卡片的边缘已被摩挲得起毛,她用指腹轻轻抚平褶皱,转身就对上了自闭症孩子小宇怯生生的目光,这个有严重沟通障碍的孩子,正攥着衣角站在门口,喉咙里发出细碎的呜咽。
“小宇,过来,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表达‘喝水’。”宋老师的声音干净利落,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此次教学任务。只见,她拿起“喝水”卡片,又端来水杯并排放好,握着小宇的手轻轻触碰卡片与水杯。
这样的动作,两个多月来每天要重复上百次。有时小宇会猛地抽回手,有时会把卡片扔在地上,但她从没有着急过,总是捡回卡片,举着小宇最爱的小熊玩偶示范:“小熊递过喝水卡片,老师将水杯放到小熊嘴边。”
门外的同事看到这一幕,也不禁湿了眼眶。有时小宇情绪烦躁,甚至扔掉卡片,但宋文雯从不着急,总是变换方法,继续这简单却复杂的课程。
终于,小宇的小手颤巍巍地拿起卡片,朝着宋老师递了过来。这背后,是她无数个深夜的备课和不厌其烦地与家长沟通。“小宇,你是最棒的!”她一把抱住孩子,含泪笑了。
操作台上的“传帮带”
夜幕降临,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的数控车间依然灯火通明。全国模范教师李子齐正指导学生冯建雄操作铣床,加工零件。
“老师,我这个零件还是不达标。”冯建雄眉头紧锁。李子齐接过零件,拇指轻蹭刀痕,瞥了一眼操作面板说:“进刀太快,转速没跟上。来,我再教你一遍。”他让学生回到工位,一步步指导他重新操作。
新一轮操作后,零件表面明显细腻了许多。冯建雄欣喜地回头,李子齐却递来一块新毛坯:“再练两件,把切削参数掌握好。”
车间的灯光照亮了他沾满机油的工装,也照亮了师徒二人专注的侧脸。对这位模范教师而言,“匠心”从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夜晚车间里手把手的传承,是职业教育最扎实的“传帮带”。
本报记者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