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春天絮语

文/罗鸣
指缝里的春天
连日的雨在这个晚上悄悄停了下来,薄薄的春阳穿破昨夜的雨雾在清晨八点前抵达窗外,寸寸缕缕抚摸着我目所能及的地方。远处的田野、道路、树林,近处的楼房、屋角、人家;阳光透过玻璃窗折射着炫目的光线,一排排、一格格洒落进窗内。推开玻璃窗,站在窗前眯缝着眼睛,伸出手掌探向春阳,恍恍惚惚间,好像时光静止了一样。春天很近,春天很远,似乎瞬间就会从指缝间溜走滑落,寻无踪迹。想来,春光老去就是一刹那的事吧。
一场新冠疫情,把一些人请出了自己的生命,又有一些人走进自己的生命,更有一些人永远停驻在自己生命的记忆里,倘若一息尚存,勿敢忘,勿能忘!
李文亮就是其中之一。我会记得曾和许多人一起,因你嘹亮的哨音,见证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有人说,上帝召你去拯救地球了,因为你微博下面的留言区仍在更新:
早上好啊!李医生
晚安!——李医生
你什么时候回来?
武汉下雪了
武汉下雨了
你看到了吗?
你听到了吗?
春天好安静啊
岁月也好安静
救护车也像安装了消音器般的安静
你走后
武大的樱花盛开了
公园的桃花也开了
田野的油菜花也开了
雪白的梨花也要开了
梨花开 春带雨
此生只为一人去
可是 你不为一人去
你为许多人去
为众生,去……
李医生,你走后,世间一时失色,世间一度失颜!
朋友说:人间都在,无一处是你,无一处不是你。
是呀,那些无声无息、那些惊心动魄、那些撕心裂肺离去的人,他们的名字和你的名字一样,都刻在了2020年的春天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活着的人要继续活下去,要等待明年的春天,往后的春天。
此刻,多好的春光啊,多么适合去看一场花事。
三月,郊外的桃花应是开得极致灿烂了。梨花是开了还是在含苞待放中呢?记忆中,我住的小城梨花要三月底四月初始放。油菜花是春天最早来到人间的花朵。那般浓烈的郁香,春风一吹就势不可挡!因为这些密密麻麻、簇簇拥拥、明明黄黄的小花朵,春天才得以借势鲜活明亮起来。那些蛰伏的昆虫也在地底蠢蠢欲动,削尖脑袋要破土而出呢。雷声滚过之后,走在那些雨水清洗过的石头小径上,也会有足音清脆地响起。
然而,这个百年不遇的春天,疫情阻止了人们外出寻春的脚步,所有花朵都先后跌落凡间,可谓寂寞花开无主。
解除小区封闭这个午后,我一个人小心翼翼驱车上了国道,可不知去哪里,漫无目的。在许多条道路上踟躇来回,路上人稀车疏,太阳明晃晃挂在高空,刺目的光芒在挡风玻璃上变幻着色彩。这样的场景,虚虚实实令人不知所措。继续往前开,空旷的国道开阔绵远,好像远到天边的尽头……直到眼前一大片明亮的黄扑面而来,竟有诗意涌上心头——
一个人
一天地
这个春天
最深沉的故事
必须由这些黄色花朵来讲述
从地下
从阴影的缝隙中
从一所房子的转角
从一条拐弯的田间小路
多美的春天啊 不能再辜负
我置身在春天的万丈光芒中
所有的春光
刹那从我的指缝间
乍泄……
愿得半生来“虚度”
有一位101岁的佛学大师说:生命若按100岁来计算,50岁才走到人生的一半,50岁才是人生另一半的开始。我就想,另一个开始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规划呢?若真的要规划,我就想从此“虚度”这一半的人生。
最近突然喜欢上一些散漫的词句。比如:安静、自由、游离、行走、慢生活、随意性等等,而“虚度”两个字更是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我大部分的头脑和思维,就是一日三餐的准时性也不知不觉中有了改变,不到饿就不会想到要做饭填肚子。我不是个避世者,但某些时侯却奢望可以在一个地方虚度一小段时光。这一小段时光可以是一小时、两小时,也可以是一两天或三四天。这个地方可以是熟悉之所,也可以是陌生之地。
然而,最美的虚度莫过于春天的时节去看一场花事。因此,婺源赏油菜花成为我第一个实施虚度的理由。
有朋友说:油菜花到处都有,哪里都一样,还非要跑到婺源去看吗?我就想问:这世间,男人和女人成千上万,他们能是一模一样的吗?
记得前年三月伊始,严冬尚未散尽,余寒犹厉。我进入到婺源东线的篁岭景区,一段新修的泥沙路,路基下延伸至很远的山那边,是层层叠叠、高高低低葱绿的油菜田畴。山脚下的油菜花零零星星才开了几处,少了摄影师图片中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同行的姐姐说:来早了呢?我却想,花开多开少,全在天意,时间太早太晚,全是缘分。谁能说花开半朵、月色半圆不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吗?
行至一座古朴庄严、雕梁画栋的灰青色高大牌坊前停下脚步。举头见牌坊上方雕刻“圣旨”、下方雕有“天街”四个庄严肃穆的字。再看不远处竖起的导游标示牌,左边写:村落天街游览示意图;右边写:篁岭景区导览图。心里就犯了嘀咕:一处地两地名?是先有天街还是先有篁岭?还是篁岭天街四个字本就是一个全称的地名?
在此之前已经知晓篁岭村民大都搬迁到了山下的移民新村,却没想到天街会是如此出奇的安静。街上除了我们几个人,基本看不到其他人影。似是心有灵犀般,几个人都没有对话,只恐脚下的足音也会打扰了这里的美妙与宁静。每个人像梦游者,梦里梦外,走走停停。干净古旧的石板路面,四通八达上下交错的小巷,偶尔路边还能看到零散地摆放着一只水缸、一个罐子,一些石碗之类的生活用具。街巷两边林立着招牌雕刻精致的徽式商铺:食府、茶坊、酒肆、米奶吧……各色旗幌在晨曦中变幻着不同的光影,红灯笼在微风中荡漾;木雕窗框、烟青色的鳞瓦、飞禽走兽的屋檐,初春的薄阳折射着柔和的光芒,抚摸在经过大雨浸润后的白墙上。而此刻天街中游走的每一个人,站在任何一处皆可成为一幅春天里浓淡相宜的水墨风景画。
拾阶而上,经过古戏台、篁岭学堂、竹山书院、晒工坊……渐渐看清楚整个村庄以扇形建于山坳间。坐北朝南,视野开阔。房屋呈上下梯形结构,房与房之间错落有致,白墙青瓦,曲线柔美如行云流水。围护在马头墙下的房子分上下两层,从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家家户户在自己二层的楼堂前用许多根相似粗大的木棍间隔搭建,从楼堂前抵墙而出,下面悬地,上朝天空,平坦伸展,木棍上面放着大大小小竹编的圆形晒盘。晒盘中的颜色有:红、黄、蓝、绿、紫……同行的哥哥怀疑晒盘中食物的真假,于是我们走进了一处晒工坊。看到了晒盘中切碎的红辣椒,还有一种糯米粉揉团蒸熟的米糕,两个身着徽州服饰的中年妇女正忙着把切好片的米糕放进晒盘中晾晒。其中一个妇女告诉我们,篁岭人家春夏秋冬都有“晒”物,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玉米……
也不知村落里还有多少如五桂堂、树和堂、怡心楼、上蔡世家这样的高堂华屋,我们随随便便走进一间间敞着门的老宅,仿佛走进了时光的长河中,一转身一驻足一回眸便是几百年又几百年……一处处梁坊、斗拱、驼峰、雀替、柱础,在时光的洗涤中缓慢流转着斑斓的色彩;一个个门楼、窗棂、隔扇、漏窗,无不隐藏着徽文化数百年的隐秘和神奇。
历史上,徽州人由于家乡处于山区粮食产量不足,往往外出经商。因为常住或来往于大城市,在文化和教育上每能得一个时代风气之先,他们的眼界就广阔了许多。徽州民居,耕读传家的精神也永久地留在了这些百年老宅里,并时时刻刻地提醒着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僻静幽深的篁岭天街,饱含了多少代的古徽州文化气韵啊!
蓦然想起唐代文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曾以为天街的地名是古长安皇城街道中的独一无二,不曾想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更有一个真正的“天街”隐秘在这样一个山凹水岭间。
一阵笛音打破了天街的宁静,循声而去来到一个酒肆门前。进门的右边整齐划一摆了六七个齐膝高的青花瓷酒坛,伫立于酒坛边吹笛人是一个50岁左右中等个头的男人,整洁干净的米色春装和蓝裤。吹的曲名不得而知,也许是本地的地方小曲。男人见有人驻足静听,吹得越发忘情。一曲罢,男人客气地介绍他酿的米酒。打开盖子,果然香气扑鼻而来。我们几人中,都不会品酒。男子得知亦没有丝毫的不快,笑容若春风一直挂在脸上。
我开始嫉妒起这个卖酒的男人来了。一间有些古旧单薄的酒肆,生意冷清,甚至一天卖不出一小壶酒,然而这有什么要紧呢?只要还有人从他酒肆的门前经过,然后远去;只要还有一个人能停下来听他吹上一曲,然后转身;只要还有人愿意闻一下他酿的酒香,然后离开;只要……他只管自顾自吹,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一种多么遗世独立的虚度啊!
又想到天街食府门前坐着晒太阳的老板娘,特产店门口倚门而靠春风满面的妇人,米奶吧里两个轻声细语的小姑娘。我不曾买过她们的任何东西,我与她们只是擦肩而过,转身遗忘,既不回顾,亦不忧伤。他们各自悠闲自在过自己平静的时光,直到一天的光阴虚度,又从次日早晨重新开始。
小时候读书,老师常教育我们的话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仿佛一生所有的时光,一点一滴都要用得恰到好处,不浪费一丝一毫,才不算虚度了人生。然而,当你一天天长大,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再从中年……当你在某一天的某一刻突然静下心来,看一杯杯茶水从热气腾腾到冰冷清凉,看一段段感情从亲密无间到游离疏远,看一个个亲人从谈笑风生到突然永诀。这时候你才会觉得,我们就着一点时光适时地用来虚度,原来一点也不可惜。
一如此刻我写完这些文字,然后伸个懒腰,半靠在窗前的五指布椅上,怀里放着一本书,旁边窗台上放着一杯白开水。这样的时刻,我没有想与人交谈联系的冲动,亦不想有人来打扰我的宁静,我就想一个人这样淡淡地“虚度”了这美好的时光。
这样的“虚度”,从我的心底生出喜欢,长出一只金色的小虫子,化蛹成蝶,露出了透明的翅膀。
作者简介:罗鸣,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已在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首),多次获地市报副刊好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心之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