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墟印象

文/曾群
每年中秋节之后的牛墟,是宜丰县城的一个物资交流盛会。顾名思义,“牛墟”一词由耕牛交易演化而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一年一度的牛墟,成了宜丰人两个相连的节日,对宜丰县及周边县市的人们来说,去赶这趟热闹,是既隆重又热烈的,而且特别令人向往。
印象中的牛墟是无所不卖的,大到一头牛,小到一根针。你若晒姜芽需要个小竹盘、洗衣时需要块搓衣板、蒸糯米需要个杉木饭甑、寒冬里想有个火笼在手上取暖……“等当牛墟去买!”这句话便可为你一解千愁——并不是说平时宜丰没有这些东西卖,而是宜丰牛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家,他们拉上成车的货物而来,很多价廉物美的东西摆得满街都是,随你挑选。
一伺中秋节过完,牛墟就接踵而至了。
农历八月十六是牛墟的第一天。很早,亲朋好友便可邀上几个结伴而去。我从小就喜欢热闹,特别喜欢赶这趟儿,因为在墟场上既可饱眼福又可饱口福。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有平日少见的糖葫芦串,有搁下担子卖馄饨和高安油面的面摊子,有那条状的薄荷凉糕,一粒粒入口即软的米糖,粘满了芝麻的手工麻饼,还有豆腐磨坊挑来的盖着防尘毛巾的一桶桶豆浆……大人们摩肩接踵,小孩儿夹在人缝中,看着、逛着便过了晌午,正累着、渴着,见前面有个饮食小摊,便寻个位子坐下来,买碗豆浆,拌上一勺白糖,再泡根油条,那美滋滋的模样便不枉当了这次墟。孩子们去当墟是饿不着的。左手举着一串糖葫芦,右手提着一袋凉糕,嘴里还嚼着块麻饼,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开心呢?饱了口福后,又继续当墟,尾随着大人们去饱眼福。大人们更是兴味十足,东看西瞧,左问右摸,若看中了便问问价,买或不买都还还价,合适就买下,不合适便继续往前走。墟场里的人都是兴奋着的,满脸笑容,即便是碰见不认识的人,见人家买了你感兴趣的商品也会停下脚步搭个讪:“你这东西几多钱买的呀?”对方说一个价。“哦,那不贵不贵,蛮好蛮好!”相互鉴赏或夸赞一番,点头擦肩而过。听到他人的褒奖声,买者即刻感觉物超所值,顿时心花怒放起来。当场牛墟回来,真的是既增长了见识又练习了口才,虽然腿脚走酸了,心头却是满满的乐趣。
曾记得,宜丰的牛墟场是在大街上进行的。从解放路平政桥头开始,一直往东延伸到老汽车站门口。后来城市扩建,墟场面积增大,新昌大道、花门楼路和农贸市场几条街也早早地被南来北往的商人买了摊位占据着。牛墟也由最先的三天,衍变为后来的一周,再延长至现在的十天。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人多车多,自然就影响到车辆的通行和市民的生活,也不利于文明县城的建设。为此,县里投巨资在耶溪河对岸建立起了物华大市场,将墟场由大街上迁至一河之隔的新市场,有多条宽阔的大桥相连,三五分钟即可由县城抵达。那里不仅街道整齐划一,物资摆放井然有序,而且美食、游乐、农具、五金、小商品等分块经营,干净整洁,使逛市场的群众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采购的东西。
入夜,物华市场华灯璀璨,人流如织。白天没时间当牛墟的人,此时就出动了。人们徜徉其中,采购自己心仪的物品。即使不购物,与朋友或亲人边聊边逛,与熟人点头寒暄,带孩子观赏各家游乐场所,也是一趟难得的享受。
据老一辈的人说,宜丰牛墟,立县就有,现已传承千年。虽然淡化了耕牛交易的成分,却又强化了物资交流、亲朋聚集、文化荟萃的内涵。作为承载这场物资与文化盛宴的物华大市场,她由几年前的河畔撂荒沙地,变成如今的财富宝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颗宜丰县城的“东方明珠”,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见证宜丰的高速发展,祖国的繁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