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春中心城区东面20公里处有个彬江镇,在位于彬江的南面,有一处两山对峙、流水潺潺的隘口,名曰三星口。三星口山水相映,风景奇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八十多年前,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曾率红军经过此地,播撒革命火种;红七军、红二十军和湘东南独立师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宜春保安团、十八师、七七师进行过惨烈战斗,众多革命先辈为了子孙后代洒下了满腔鲜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三星口的红色记忆


毛朱播火三星口

1930年9月28日,红一、三军团到达宜春城。次日,在县城内张天成药铺(位于今宜春中心城区东风路)后栋正厅,时任总前委的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史称“袁州会议”。参加会议者有毛泽东、朱德、朱云卿、杨岳彬、黄公略、蔡会文、林彪、罗荣恒、彭德怀、滕代远、邓萍、张纯清、吴灌之、袁国平等;会议记录李井泉。会议主要是讨论红军前进的行动方向的问题。经过激烈讨论,会议最后确定先打吉安,在湘赣边界反复作战,歼灭敌军。

9月29日下午6时,毛泽东、朱德发布了红一方面军向吉安进军的命令。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红四军(军长林彪、政委彭清泉)与红一方面军总部人员从宜春城出发,分两路向分宜进军。朱德率一部分路经彬江,翻越红花仰进入大岗山;毛泽东率红四军和红三军二部出宜春城经彬江直插分宜,以红四军为第一梯队,总部居三军殿后。

9月30日凌晨5时,红四军从驻地下浦启程,向分宜进军;总部人员凌晨3时30分起床,4时30分集合出发;红三军则于凌晨5时接总直属队出发,到达分宜城后再宿营。当日,天气晴朗。地处彬江南端的三星口南通分宜,西通宜春,街上开设的店铺多。这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早晨,10多名身穿灰色衣服,头戴红色八角帽、身材魁伟高大的军人大步流星地由西向东来到三星口,受到早就在此等候接应的同志热情接待,几个饭馆也早为他们准备了饭菜和茶水。这10多位红军领导吃完早饭后,继续宜春会议的最后议程,毛泽东、朱德等人坐在台上,先是毛泽东发表讲话,后朱德接着讲话,决定分路线向分宜进发。

一切部署完毕,部队按各自的路线前行,毛泽东等军政领导向三星口东侧前行,经彬江船坊渡河至分宜庐塘;朱德等军政领导从三星口经枫树下翻过红花仰走分宜太岗山方坊村。红军经过三星口时,写过很多宣传红军政策、打倒国民党的标语,受到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大家纷纷以茶水、水果接待和欢送。

时光流逝,流不走赤色情怀。至今,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三星口开展革命活动的事迹,还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红军激战三星口

革命火种一经播撒,势必成星火燎原之势。

8个月后的1931年5月24日(农历4月27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当时由李明瑞、曾炳泰、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红二十军和湘东南独立师,从吉安永阳出发,转战于宜春,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牵制。我军攻打宜春县城未克,分别从彬江的横山、茶山、富山头、刘家、苏家驻扎地出发,经三星口穿过分宜往吉安地区开拔。

谁知国民党的暗探侦知这一情况后,密报至国民党十八师的朱耀华,朱耀华立即调兵遣将,派一个加强营、宜春保安团、并请求分宜国民党七七师罗光华一个营,宜春警察第四分队长赵洪(当时任分宜岭背红军岭背领导,后叛变投敌,解放初被镇压)率队分别于5月23日深夜,从宜春县城东门出发,经厚田过茅田来到白源源头村登山,沿山龙窜至三星口西侧;保安团沿白源大路上过形山下,两支人马于清晨赶至三星口西侧的麻布、馒头垅,曹家坪、麻布村一带,用重机枪3挺和若干短枪、长枪、居高临下,布成阵势。分宜罗光华带领一个营从分宜昌田来到三星口的水源,封锁我军进入三星口的必经之路龙凤港。

敌军占领有利地形后,便龟缩在封锁线内等候。24日早晨,我独立师、红七军全部向三星口进发。红二十军一七五团和担任前卫任务的一七四团二营四连,吃完早饭从楼下、岭子上驻扎地开往三星口,刚到达关隘时,敌人也赶到三星口西侧石涯垅上。霎时,机枪、长短枪立即对我军猛烈狂扫。一时间,三星口的山壁上、田野里一片火海,战斗极为惨烈。突然遭受袭击的一七四团二营四连和一七五团的指战员,在不明敌人的兵力和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对敌展开了反击。红军领导在磨山上的老表厅里设立战斗临时指挥部,红一七五团团长胡冠南、政委官禄成指挥红军冲上杨梅冲、馒头垅、杨家坪、麻布村夺取敌人的机枪。一七四团二营第五、六两个连也冲上去,用强大火力封锁敌军火力,眼看距敌机枪阵地只有五六十步远,敌机枪连长发现后,用皮鞭猛抽士兵几鞭责令其射击。这时,敌人的增援部队又赶到了,火力猛增,罪恶的子弹疯狂地射向我军阵地,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继续往前冲。一批批勇士壮烈牺牲了,一批批受伤的战士转入磨山和陂田抢救。两名女红军指挥员带领一队战士冲上敌阵地,战士英勇牺牲,唯独撑旗手还紧紧握着旗子,站在那里,吹号手还保持吹号姿势站在冲锋地方,二位女红军骑着白马挥起大刀冲上敌阵地被活捉后痛骂敌军,敌人绑着女红军在樟树下,将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打倒反动派……”口号的女战士残杀后,把头颅挂在东门城墙上。

一七四团一营和一七二团在后面隔了一段距离,获知战斗打响后,便立即往水源一带登山,准备从侧面偷袭敌人,当他们跑步前进数十分钟赶到时,战斗已结束,只好从石贯上山坳,向枫树下撤退。指挥部决定,全部人马撤往陂田转移枫树下。

分宜七十七师罗光华带领敌军来支援三星口战斗。在水源村得知红军在水源上山去了,立刻就带领敌军追击红军,在陂田屋背与红军激战,红军边打边撤,一直打到下石耳朵穴,双方伤亡惨重。三星口战斗结束后,在打扫战场时,当地群众及时抢救受伤红军,并自发抬往枫树下。

据当年参加战斗的老红军赵洪章回忆这次战斗,非常惨烈,我军伤亡500余人,指挥部在三星口东侧路边的老表家里指挥战斗。苏区干部巫义英、朱会连、杨笃福回忆红一七五团总人数566人,打三星口一仗,仅存186人,60多位伤员中,当晚死了36人;去安福时三个团拼掉两个团,是掩护大部队安全突围而牺牲的,使大部队突围安全到达苏区。北路苏区组织的队伍,为支援攻打宜春县城于24日到达枫树下,战斗结束后,在枫树下投入紧张的后勤工作并运输伤员到太岗山朱家祠堂救治。

农民筹资建烈士墓

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三星口,其英勇抗敌的事迹广为流传。为告慰先烈英灵,2010年,在三星口血战80周年之际,袁州区彬江镇三星村农民杨必武自筹资金8万元、建造了“三星口之战红军烈士墓”。

杨必武是一位仅有高中文化、土生土长的三星村农民。他以种田为生,农闲时走村串户卖茶叶,家境并不宽裕。1998年的一个偶然机会,杨必武在翻阅《宜春党史资料》时,发现书中有一段关于家乡“三星口战斗”的文字记载。欣喜之余,杨必武却发现资料中对“三星口战斗”只有寥寥数百字的简单记载。既然红军“伤亡100余人”,那肯定是一场十分惨烈的战斗,怎么没有具体战事记载留传下来呢?于是,一个收集、充实“三星口战斗”史料的念头在杨必武心里油然而生。1999年,杨必武骑着自行车一边走村串户贩卖茶叶,一边四处收集三星口血战史料。十年来,杨必武不辞辛劳撰写出了3万余字的寻访笔记,还收集整理了上百个流传在民间关于这次战斗的故事,拍摄了数十张颇具纪念意义的珍贵照片,为“三星口战斗”收集整理了翔实的宝贵史料。

仅仅收集这些史料并不能使杨必武内心得到慰藉。据杨必武调查考证,“三星口战斗”中,红军牺牲人数应为500多人,而不是党史上记载的“伤亡100余人”。而且,杨必武还找到了当年村民掩埋烈士遗体的14处地方和部分英烈遗骸。2008年4月,他将收集到的一部分残骸集中起来,在红军伤亡最多的三星口后山上自筹资金4万余元修了一座墓。当年10月,杨必武又着手为红军墓地竖了一块高5.24米的墓碑,因为“三星口战斗”发生在5月24日这天。2010年8月初,杨必武请人雕刻了三星口血战简介和烈士名单,自己花了10多天的时间,先后又投入3万余元,终于建好了高达6.3米的红军烈士墓碑。

多年来,为了修建红军烈士墓,部分乡邻作出了牺牲。如为让出山林,刘德仁老人砍掉了36棵油茶树;为了不挡住烈士墓前的风景,赵晓梅家砍掉了两棵李子树。当然,也有包括家人在内的很多人不理解杨必武的举动,但他却不在乎。杨必武曾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我不图什么,这些红军烈士已经牺牲80年了,建一座烈士墓,让逝者安息,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当看到有一处安放红军革命烈士英灵的地方,有一处能够让世人缅怀‘三星口战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我心里就十分高兴!”

逝者流芳,生者永记。我们要感谢杨必武等热心村民!让我们世代铭记先烈的革命精神,奋发有为共建美好家园。

文/图 冬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