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脱贫攻坚路上的“全能冠军”

文/曹海斌
万载县高村镇大坳村位于万载县西北部,是典型的边缘山区,也是“十二五”深度贫困村。全村有村民小组8个,共181户,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15人,低保户23户34人,五保户9户10人,残疾人数24户24人,全村劳动力有421人,在外务工的有325人。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水稻、养殖和外出务工。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2019年2月,宜春市委组织部选调宜春市教体局袁健担任高村镇大坳村挂点帮扶第一书记。组织上的信任与安排,对于这位一直从事体育工作的市体校副校长而言,既有压力又有挑战。接到任务后,袁健第一时间前往扶贫点了解大坳村基本情况。
袁健与大坳村村两委经过调查研究,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达成了共识:大坳村有着优质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2.03%,是国家级森林乡村,应该坚定不移地走最适合自己的路,“依靠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
夯实基础以基建为先
“要想富,先修路。”大坳全村已完成道路硬化15公里,实现161户村民小组外通机动车道;改造集中饮水工程6个,饮水安全实现100%;2019年完成危房改造5户,其中新建1户,维修4户,现全村所有农户住房安全;所有农户均通生活用电、电视信号和宽带网络;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10个,改厕161个,全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100%。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使村民的幸福指数有了保障基础。
发展产业如水银泻地
“难的是选择什么项目来发展生态种植产业。”村民们感慨道。高山环境栽什么好?怎样避免盲目跟风?村里人能不能种得来?这些问题,让村民们心里有所顾虑。
袁健带领大坳村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产品不仅要种得好、长得好,还要卖得好。他带领社员种植120亩有机莲子,2019年莲子喜获丰收,产莲子干2000余斤,总产值16万余元,带动7位贫困户增加收入,每月人均收入1500余元。同时推出的扶贫产业项目还有:种植马家柚、虫草参200亩,100亩中草药黄栀子,250亩的油茶产业。这一系列的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社员的收入。
在袁健及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坳村成立了坳特利光伏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100kw地面光伏发电站一个。全村32户贫困户是合作社社员,2019年发电量超过8万度。
通过实施清淤活水护岸、水生态修复、畜禽养殖关闭、农业污染防治和水系连通等措施,既能够采收莲子,又能够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从而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采莲、赏莲、食莲,打造大坳美丽乡村,带动“后备箱”经济。
在袁健的规划中,要依托绿水青山,用“绿色、有机”的农副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大坳的“绿水青山”,既是第一产业,即农产品种植业的基础;也是第二产业,即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更是第三产业,即乡村旅游业的落脚点。
“说到底还是靠山吃山。不同的是,要更加立足长远,靠山还要护山。”袁健这样总结大坳发展生态产业的特点,“从产业的选择到发展,都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不求短期利益,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路子才能走得稳、走得长久。”
致富带头人、养蜂能手段庭开一年前还心存顾虑,他说:我会养蜂,可是我担心渠道不通,信息不畅卖不出去怎么办?为打消这种顾虑,袁健与大坳村农民合作社“坳迪合作社”及各个产业致富带头人进行了沟通商谈,决定以产品作为合作社的分红,分摊了致富带头人的风险。比如养蜂人不必交钱,而是交纳蜂蜜3000斤给村合作社,可为大坳村带来9万元的收入。其它各个产业项目也都是按照这种“把产品变为商品,把收成变为收入”的合作模式,既大大减轻了致富带头人的风险,又调动了整个村生产销售的积极性。
推销产品有七十二变
由于大坳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产出的生态大米、有机莲子品质非常好,袁健与村“两委”组织村民将稻谷、莲子集中到村委会,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积极参加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会、博览会,依托新型的社交媒体如微信、网络等,时而变身牵线搭桥的媒婆红娘,广邀各路朋友到大坳实地考察;时而变身无处不在的小商小贩,在各个微信群、朋友圈吆喝叫卖;时而化身网络红人,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到江西各地。村民增加了收入,“秀美大坳”也进入了人民的视野。
美丽乡村如诗如画如今的大坳,是一首诗:“群山巍巍绿水清,十方车轮自在吟;莲子蜂蜜黄金梨,万千参果返城行。”
如今的大坳,是一副画:“春看山花遍野香,夏观荷花满河塘,秋收油茶采莲归,冬赏初雪仙菇岽。”
如今的大坳,已实现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上下洋溢着脱贫致富的喜悦之情,充满了自信自强的奋发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