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漫谈怎么把文章写好(三)
文/武园萍
(上接第23期17版)尾巴收好。古人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结尾结得好,文章才完整,有头有尾。所以结尾不可草率,一定要干脆有力,或前呼后应,或嘎然而止,或留有余地,总之,开始就要考虑好怎么结尾。
通篇讲好。笔直的树,从观赏角度来说,不如弯曲修饰过的盆景好看。文章要别人喜欢看,也要艺术地说。如果尽讲一些枯燥的,重复报纸上的,重复文件上的,人家肯定不愿看、不愿听。就像鲁迅说的,等于谋财害命。
我曾专门写了一篇《要讲好大道理》的文章,对为什么要讲,怎么才能讲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篇言论在许多报刊发表后反响很好。我们的大道理为什么没人听?不能简单地埋怨听的人觉悟低。一些领导讲话时,下面的人在睡觉。不能简单地批评人家睡觉,应先检讨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在唱催眠曲。如果讲得好,人家怎么会睡觉?
文章要让人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语言一定要有画面感。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就常常用这类语言,他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他讲要努力工作时说,“撸起袖子加油干”。讲粮食安全时说,“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讲楼市调控时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等,都很形象生动,画面感极强,一听就记住了。
说理的文章,最好能散文化,形散而神不散,既有理论色彩、感情色彩,也有文学色彩,才不会呆板枯燥。
六、要精于制作标题——不做“标题党”但要抓人眼球
就像两个陌生人谈恋爱,“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颜值不行,“第一印象”不好,哪怕内在素质再好,别人也要费不少波折才能改变印象,重新认识和接纳你。一段美好的因缘可能就擦肩而过。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使一篇文章增辉添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起到指示牌的作用。好的标题有时就是让人眼睛一亮,为之一振,引起别人的阅读兴趣。
阳春白雪,往文里走,借鉴古诗词,讲究文采和对仗工整。调查报告、领导讲话、市情介绍、礼仪致辞等都可适当运用。比如,我在报社工作时,有几篇关于温汤旅游开发的文章,题目是《手挽明月出深闺》、《温汤沸腾会有时》,这样的题目就很有文采。
记得我在市委办公室工作的时候,为领导起草一篇关于做好招商引资的讲话稿,用了三个标题:《必须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把握大局》、《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精心操作》、《必须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抓好落实》。层层递进,比较恰当地把招商引资三个不同阶段的要求,较好的梗概出来。但是,这种对仗工整的标题一定要贴切,不可牵强附会,玩文字游戏。否则,就会以文害义。
下里巴人,往白里走,用大白话,把题目做得口语化、生活化。比如,我先后发表的一些文章题目:《当面讨好的背后》(人民日报)《要知道我是谁》(上海人才开发)、《我们如何开会》、《好一个回马枪》(望)《说“忠诚”》(江西日报)《说“简单”》(党政干部论坛)、《讲好大道理》(领导科学)、《要亲自学习》(江西日报)、《莫招来女婿气跑儿子》(中国劳动人事报)、《多一点接力意识》、《把落实搬出会议室》等等。这样题目一看就很直白,朴实无华,亲切自然,往往容易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不拘一格,看似不正常、实则清理之中。我在基层调研发现,一些单位的接待室和荣誉室,墙上挂满了五花八门的奖牌、锦旗、奖杯,基层干部抱怨,现在是奖励成”灾”。于是,我突然想到《评奖也要“计划生育”》这个题目,提出地方各类评奖,要实事求是,宏观控制,克服不严肃、不科学、庸俗化,以致泛滥成灾的现象,真正发挥奖励应有的功能。江西日报1991年12月14日一版刊登,把题目改为《评奖要名副其实》。
还有比如,针对日常工作中我们一些人思想懒惰,不想动脑筋的现象,我想到《思想上也要艰苦奋斗》这个题目。江西日报发表时改为《提倡另一种艰苦奋斗》。我还写过的文章还有一些题目,如《团结也是艺术》(中国人事),《善听也是本事》(党政干部论坛),《“害怕”也是一种修养》(风范杂志),《规矩太滥也难成方圆》(机关建设报),《信誉也讲零存整取》等等,都是从不合日常思维的角度提出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看到就急欲弄明白其所以然。
角度独特,直接亮明新观点,新思考。我在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违背科学、随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写了一篇《也要进行不可行论证》,人民日报发表时题目改为《决策须防随意性》。还有,我写的《企业家也要有政治头脑》、《厂长负责制不能代替民主集中制》、《选拔年轻干部要谨防优先不优秀》(中组部组工研讨)、《待遇也要能上能下》(工人日报)《艰苦奋斗也要靠制度约束》(工人日报)、《“小巫”也是巫》(江西日报),这些题目都是鲜明的新思考新观点,看了标题就想看看作者提出这个观点,到底说了啥,想探个究竟。
五是辩证思维,富有哲理,看后豁然开朗。我先后发表在各级报刊的《有时勇气比智慧更重要》(人民日报),《有点子也要有胆子》(人民日报),《忧患比优势更重要》(党政论坛)、以及发表的《超常规与实事求是》、《小麻烦与大麻烦》、《一把手与一班人》(江西日报)、《小组长大作为》(当代江西)等等。这些标题都能抓住人们的阅读心理,一看就能吸引眼球。
好的标题就是新颖、鲜明、形象、有力、精短,当然想出一个好标题很不容易。做标题最忌讳的东西是,似曾相识或者别人用过的。我曾写过一篇《团结是一门艺术》的文章,后面我看到有人写了一篇《团结也是本事》,我觉得就有点拾人牙慧了。尤其要反对标题党,防止脱离内容的所谓对仗工整。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文风。能准确、生动、凝练地体现内容的对仗工整当然更好。
七、文章要反复修改打磨——好文不厌百回改,三分长相七分扮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那种所谓“立等可取、倚马可待、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之类我不太相信。凡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我也有些一次成形的短文章,其实,腹稿也是打了很久,几经思考,然后才一气呵成。好文章都是磨出来的。
文章修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我感觉比较适用的有这么几种:
自我朗读法。文章初稿完成后,把自己摆在读者位置,大声反复读几遍。书画要经得起墙上挂,文章就要经得起大声读。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很多毛病。
集思广益法。不仅要听取领导的意见,听写文章比你厉害的人的意见。这一般人都是这样做的。但我觉得,还要听取平常不太写文章的人的意见。我的一些文章初稿完成后给他们看,尽管说不出很专业的看法,但从他们一星半点的模糊感觉中,常常使我受到启发。他们的意见往往是更有代表性,他们更有发言权。一个人即使不会写文章,看文章还是会的。文章就是给大多数人看,而不是给少数文友看的。这一点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美女头发梳妆打扮法,这是我自创的叫法。头发要好看,一个是先梳直,其次才是扮靓。写文章如建房子,不能房子没建好先装修。要先把框架搞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要什么”,不同文体的逻辑关系搞顺。文章顺是最基本的,理顺后再语言美。就像一个女人的头发,乱蓬蓬的,就是扎上再多的花,也很俗气。
我的《有点子也要有胆子》就是前后改了十多稿。我改别人的文章也是,我说你们自己先梳一梳,把几个板块弄顺了再拿给我,然后就改起来就好多了。如果你这个都没搞清,拿给我也没办法改。
除了把逻辑关系理顺,紧接着就是把文字改精美简洁,字数越少越好。能用一句话概括的决不用一段话,几个字能说明白的不用一句话,不要过于溺爱自己的文字,可有可无的文字坚决删去,敢于忍痛割爱,决不能以文害义。
当然,搜肠刮肚,憋了好多天,才想到几句自认为很精彩的话,不管有没有必要硬要把它加进去,舍不得删掉,这也是我们文章不够精炼的原因。俗话说“敝帚自珍”,有人打趣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偏自己的文字,像偏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许多人的习惯。实际上就是等于往牛奶里面兑水。看上去满满一桶,真正的奶就是那么一点。把文章写简练是一种硬功夫,文章短不单纯是文字少,而是内容的高度凝练梗概,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冷却处理法。文章刚写完,头脑处于兴奋状态,“身在此山中”,一些毛病不容易发现。如果不是太急的话,不妨放些日子,就会发现问题。文章写不下去不要硬写,说不定过一阵,会有新的思想火花,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我曾经有一篇《造就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的文章,当时观点比较新,但写了半天,写不下去了。没办法,丢到那里,过了一到两个月,突然间又想到了好点子,接着把它写完。后发表在《经济日报》1995年9月18日,结果还在中组部举办的征文中得了个全国二等奖,并受邀参加全国理论研讨会。
有些时候一篇文章不是立即就能成篇的,特别是某些时效性不强的,我觉得可以先把自己一闪念的见解,先搞成一个半成品,放一段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写出好文章来。平常有什么偶然闪光的东西,做个提纲要点,把火花式的一闪念,随手记下。也可以把题目观点先写下,随时补充,不断完善,丰富成篇。这样的文章往往是比较好的。
(预告:下期将刊登《把文章写好靠什么》。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