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人舌尖上的美味早餐


作者简介:龙绍平,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期服务于国企,做过厨师、营业员,曾任原宜春市五交化公司业务经理等职。

文/龙绍平

美食离不开好水,好水才能浇灌耕种、饲养出好的食材。有了好食材,再经过人们的智慧和巧手,就能制作出各色美食供人们朵颐。

宜春有好水,一条秀江,穿城而过。这是条很古老且非常久远的河流,她有着不一般清澈的水流,像少女害羞般地在人们的眼前静静地流淌着。

早晨巷口上,有人吆喝了一声:恰早饭啰!人们就踏着晨曦出门来,奔走在大街小巷。他们在追寻着各自熟悉的味道,生煎包子、豆浆油条、炒扎粉、煮米面、馄饨水饺、油货烧饼、包子馒头、麻团油灯盏、糖油糍粑等等,各取所需,吃得个个脑门冒汗、嘴角流油。

袁山公园脚下,有一家曾记“老上海馄饨”店。店面不大,摆着几张桌子,干干净净的。店主是个四十来岁的赣西汉子,个头不高,矬矬实实,一双巧手,一张四平八稳的脸庞总是挂着笑意。他一手高超的烹饪技艺,深得食客们的喜爱追捧。

人们尊称他为老曾师傅。他家就住在袁山公园的山脚下,每天天还未亮,他就得开车到东门的农贸市场去买食材。“老上海馄饨”店,专供早点,主打混饨、炒粉、热干面、米面等。老曾师傅的特色是烹调肉丝米面、牛肉米面和小炒米面。宜春人早餐吃米面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早在唐朝时期,宜春人就有早餐吃米面的习惯。

宜春米面采用的是宜春产浆米。宜春浆米米浆浓稠,米香十足,经巧手加工制作成面皮后,透亮劲道,口感特佳。

米面又有人把它称为河粉。在粤、港、澳一带有盛吃河粉的习惯,也有称肠粉的。他们的制作方法和宜春米面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但在烹饪上却相差甚远。吃惯宜春米面的人就能感觉出,那面,米浆不足,口感有些生涩。宜春人嘴刁,米面煮熟后,必须爽滑劲道,牛肉臊子熟而不烂、香辣味鲜。这才是老宜春人所需要的家的味道。

宜春人对米制食品的热爱,在早餐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其中最特别的是蒸米糕、糯米麻糍、米制扎粉。早些时候,在下街的挡口,有一家专卖米糕的店铺。米糕,在老宜春人的口中,称之为米包子。米包子的选料极为讲究,必须选用明月山区产的冷水田粳米。明月山粳米颗粒饱满、米浆丰富,米粒晶莹剔透,米香浓郁,是制作米包子的上好食材。竹篾编制成的蒸笼,有股淡淡的竹香味,圆形,两耳把手,小圆桌般,一屉能蒸三十几个米包子。蒸熟开笼,一个个雪白晶莹如刚冒头的雪菇,一股浓郁的米香便在下街口弥散开来。人们便涌上前你几个他几个,到手就往嘴里送,咬一口,香糯软甜。这种味道灌注和掺杂着老宜春人的情怀,这种味道会让回忆变得鲜活,这种味道会让你的一天保持着温暖和喜悦。

一锅热糖油,一盆糯米粉面团,单手抓搓一把,捏成小蛋形,大小轻重,全在师傅这一抓一捏间。下糖油锅中炸,反复推搅,渐渐糯米团冒出油面,一股甜香味便溢出锅沿。这就是老宜春人最喜爱的糖油粑粑,宜春人叫它“糖粑只”。

早年的古楼路又被老宜春人称为“跺子背”。“跺子背”背靠古楼面向大北门秀江浮挢,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早市餐饮格外兴隆。老“跺子背”路口上有一老者,年龄大约在60岁左右,衣服浆洗得干干净净,戴一顶灰布帽子,支一口油锅,旁边一盆搅拌好的面糊,面糊有少许葱花和黄豆间杂其中,两个铁皮圆盏搁油锅耳沿上。老者坐在油锅前,探手从面糊盆里舀一勺面糊倒入铁皮盏中,用小勺将面糊抹平,然后将铁皮盏放入油锅炸。待铁皮盏内的面糊炸成金黄色时起锅,倒入旁边一个大漏勺内,控干油,四分钱一只(如今卖一块钱一只)。这就是老宜春人最喜欢吃的“油灯盏”,咬上一口,香脆可口,嘎嘣脆响,老宜春味道顷刻间便从舌尖上弥漫开来,儿时的记忆也从脑海里涌出:马路边上油灯盏,一角钱买三只,葱花脆豆分外香,想吃想尝过浮桥。

宜春人喜面也是由来已久的。凉拌面和小煮面,是宜春早餐食谱中的两大流派。凉拌面制作起来比较简单,有点类似于热干面,一大锅子沸水,下面煮至八成熟时捞起,将面放入凉白开水中刷上几遍,刷凉后装碗,各种配料、调味料用不锈钢盆装好排列在案几上。

小煮面讲究的是汤好、面的劲道好。我爷爷曾在中山路沙子巷口上开有一家面馆,他对食材的选用几近苛刻,特别是在熬制鸡汤的选料上,非农家散养的“阉鸡公”不用。熬一锅鸡汤要用两只三斤重左右的“阉鸡公”,活鸡宰杀后洗净下锅,锅中加井水,盖上锅盖,猛火煮沸,去沫去浮油,加入姜片、少许精盐和香料包,移小火熬制六个小时,将鸡捞出斩块待用。面是手擀面,我爷爷亲自动手擀面,面粉和水的搭配要恰到好处,面和好后还要反复搓揉,使面条更具劲道。将面团压扁,再用擀面杖将面来回擀压,至面成薄如纸片时折叠切丝,将面抖散下锅,焯水捞起,小锅将葱花肉丝炒熟加鸡汤煮沸后下面条,一碗面就做成了。

到了我父亲手上,这一碗面便有了新的生命。他在我爷爷手上的炖鸡汤面上衍生出鱼汤面、大骨汤面、大卤面、鳝鱼面、脆肚面等。要说吃面,我最喜欢吃的还是鸡汤面和鳝鱼面。我爸对食材的选择决不亚于我爷爷,鳝鱼必选乡下水田野生两年龄以上的鳝鱼,长要一尺开外,大拇指般粗细,洗净剖肚去骨切段,炒锅上火,地道的竹亭山产山茶油下锅烧热,下姜片葱脑爆炒,爆出香味时下鳝鱼段,煸炒至鳝鱼呈谈白色时加汤煮沸,除去浮沫转小火炖两三分钟左右下面,待面完全入味,洒上少许姜葱花起锅装碗。

面,给宜春人带来的是有滋有味的生活体验;面,让宜春人体会到面与时间的巧妙融合。面,本是北方人的主食,那曾想,在江南这座小城里,面却主宰了宜春早餐的半壁江山。

回过头再来说说老曾家的曾记“老上海馄饨”店。老曾师傅除煮得一碗鲜香可口的牛肉米面外,他们家的馄饨也是可圈可点,他们家的馄饨皮薄馅鲜、汤清味浓,甚是好吃。

馄饨,四川人称抄手,宜春人却形象地称之为包面,也属面一类的早餐食品。老曾家的包面面皮薄而韧,劲道足。做馅用的是猪后腿肉。老曾师傅说,猪后腿肉的肉质精而紧密,很适合做包面馅。老曾师傅的爱人来自湖南,两人因面结缘,因面成家。同时,他的爱人也将湖南人的口味融汇进了这小小的馄饨里。现在,老曾家的“老上海馄饨”店不仅有传统的清汤馄饨、虾馅馄饨、雪菜馄饨等,还推出了湘味十足的干拌馄饨。

有客进店,招呼一声,来碗干拌包面。“要得啰!”湖南口音的吆喝便荡了开来,夫妻二人忙碌的一天便在这一声吆喝声中延续着。

宜春人便又多了一碗有滋有味的早餐面,又多了一番有滋有味的生活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