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宜春台


文/刘建赟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单位是在宜春春台公园隔壁,生产车间的阳台直接伸进公园苗圃,柚子树上的柚子触手可及,公园里的大片区域也是触目可及。尽管工厂里的工作比较辛苦和危险,经常加班加点,与硫酸、硝酸接触是家常便饭,但春台公园的美景和热闹场景,往往使我忘却了疲劳和烦恼。我非但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出厌烦,而且在愉悦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天均要抽空写一两首有关春台公园的新诗,将宜春台、“宜春”碑、花草、鸟语、猿啼等元素揽入诗行,写得情真意切,不少作品在《诗刊》《诗神》等全国知名诗刊发表,博得同事们称我为“诗人”的美誉。

总而言之,春台公园的一草一木,我了如指掌。因为一有空,我就会去那儿遛达遛达,更何况当年那里有玩得非常要好的老乡在工作。

如今,我已离开原单位30余年,当年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也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但镌刻在DNA里的春台公园,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只要一有空,我便会驱车前去捕捉失去的青春,寻找当年的激情。今特撰此稿,以示纪念。

宜春台比江南三大名楼早建几百年

春台,典故名,典出《老子·道经·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意即“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指春日登眺览胜之处。后亦有指饭桌,也是古代礼部的别称。此处所指春台是泛指,而非特指宜春八景之一“春台晓日”中的“春台”。

宜春台是江西省著名的古迹风景名胜区,宜春市特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位于袁州区古城区中山中路,为古袁州治所的宜春城中制高点,海拔130.4米,古人称为“一州之壮观,万家之游息”,为“宜春八景之春台晓日”。宜春台是宜春城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比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早建300年,比岳阳楼早建500年,比滕王阁早建800年。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宜春侯刘成于城中及周围立五台(包括宜春台、凤凰台、仙女台、化成台和湖冈台),其中最胜者为宜春台,植桃李万株,供人登览。宜春台“圜璒之傍崛起数百尺”,故有“高出袁城百万家,巍峨楼殿锁烟霞”“一州之壮观,万家之游息”之誉。宜春台顶的建筑物原为仰山行祠,是祭祀仰山神龙的地方。旧时,宜春台及其四周楼台亭阁、寺庙宫观甚多。台上的水星鼎很著名,南昌绳金塔寺曾据其仿造。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汉武帝元光六年,长沙定王刘发三子刘成被封为宜春侯,宜春县即改为宜春侯国。”当时的宜春侯国要比今天的宜春市大得多,它管辖的范围大致为袁河流域,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及萍乡、樟树的一部分。

刘发即汉景帝六子,是汉景帝与宫中一侍女意外所生。因其母地位卑贱,被人瞧不起,故于公元前155年12岁时,被派往当时被视为偏远的“南蛮之地”长沙为王。后来,汉武帝刘彻鉴于景帝时“七国之乱”教训,为了削弱藩国势力,下诏允许藩国诸侯推“私恩”,把自己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子弟,晋封为列侯,以解决诸藩割据的积弊。刘发也只有把自己的封地再划分给儿子们。史书上记载刘发有16个儿子,除嫡长子刘庸被立为王太子,后来继位长沙王外,其余15个儿子均被封为列侯。刘成封宜春侯后,为了观赏游览,在宜春大兴土木,建立了五座高台。

五台数宜春台最壮观。当时的情景是,东北为仙女台,西北是化成台,东南有湖冈台,西南即凤凰台,宜春台驻中心。这五台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茎碧莲花,凤凰、化成、湖冈、仙女是花瓣,春台是花蕊,是五台中的佼佼者。

宜春台见证了宜春两千多年的变化

随着岁月的流逝,宜春台身处百代山河,堪称一块历史化石,它不仅不断地彰显自己的光华,还见证了宜春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朝边境多事,汉武帝号召王公列侯征战,结果竟无一人响应。武帝大怒,乘当年九月间诸王、列侯贡献酎金助祭宗庙机会,以酎金不足为由,废除了一批王国、侯国及爵位,刘成及其宜春侯国也在其中,宜春侯国又复改为宜春县。

刘成削爵废国后,终老宜春,墓葬宜春台西侧。北宋咸平、嘉格年间,邑人为了祭祀刘成,就在台侧建有宜春侯祠,明代又在城区(今宜春中心城区中山中路内)建有王子庙,庙所在地称为王子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欧阳祁作50字长联一对于台,咏诗写景。建国后以台为中心辟宜春公园,后更名为春台公园。台上楼阁三层,庑殿式、重檐、四阿顶,琉璃瓦覆盖,一楼铺以大理石地面,四周走廊砌有护栏,二、三楼走廊全为木柱,雕刻花栏,门窗皆镂空雕花。拂晓登台,但见红日东升、万檐染金,装点宜春城。两千多年来,在宜春台的历史年轮上刻记的文化遗存,历历可数。

宜春台至今古迹仍保存完好。宜春台的正面是由城砖砌成的高台。站在高台上,便可以看见这座气势不凡的三层楼阁了。楼阁的前侧还有厢房,与正厅成品字形。一间厢房内还锁着一块巨大的碑石,为慈禧御笔“宜春”二字碑,后移至盆景园内。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历史无情的剥蚀,宜春台“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曲巷疏帘,荒衙断碣”。及至清末民初,宜春台所拥有的“千百年流风余韵”“美景春光”,落得个无“韵”可赏,无“景”可寻。上世纪50年代,经过修整,以宜春台为中心,命名为宜春公园。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修葺不断,扩建不已,修建了北大门、西大门,更名为春台公园。

如今台上台下,楼殿堂院,亭轩榭阁,错落有致;画栋雕梁,古雅清静,殊壮观瞻。以宜春台为坐标,罗织在林荫道畔的花径、花圃、花台,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四时争艳,香飘不衰;参天古木,珍稀名木,终年青翠欲滴。根盘里巷的异兽、游艺场等各具现代化的娱乐活动,以及别有洞天的音乐茶座、各色各样的陈列展览等等,更是招徕天下游客的最佳场所。

春台公园内的著名景点有:北宋的宜春侯祠、南宋的仰山行祠、明代的韩文公祠(祀韩愈)、三先生祠(祀道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春风亭、一览楼、沩山阁、栖霞阁、水星鼎、“凭虚”“积翠”二石坊等等。这些“郡邑名胜”,有的以古朴雄伟取胜,有的则以巍峨轩敞见长。

宜春台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誉

春台公园之美景之气势之娴静之惬意,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誉。

北宋散文家李觏赞曰:“谪官谁住小蓬莱,惟有宜春最古台。”

明代三朝宰相严嵩诗云:“松杉复郭泠风起,楼阁当空淑景移。岩树故因时序改,山云岂与俗情宜。”

清人谭子岳给宜春台一联绝妙的写照:“宜诗宜画,看如此江山,应封帝子;春去宜来,历几多兴废,又建高台。”

清人江为龙在《重修宜春台记》描述道:“高明宏壮,出云气而凌风雨,挟光景而薄星辰。”

清诗人江皋在《九日登宜春台歌》的开场白中写道:“君不见,宜春高台接天起,收揽云烟入城里。汉代长沙锡壤年,干霄杰阁从兹始……”把我们带入了始建宜春台的遥远时代。

袁州知州刘嗣隆在其《题宜春台序》一文中写道:“江南古郡,袁为佳丽之地。若宜春台者,又郡之所谓胜游也。高出袁城百万家,巍峨楼殿锁烟霞。”

如今的宜春台更是古木参天、百鸟齐鸣、满园“猿声啼不住”……来此游览和休闲的人们或登台眺日,或瞻仰一片树叶,或闻一鼻馨香,或灌一耳鸟语猿啼,或洒一身晨跑的汗水……不仅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领略了大自然赋予的美。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这也是今人登春台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