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民间“绞面”人


文/陈晓峰 熊广平

在丰城民间,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美容技艺,这就是“绞面”。“绞面”也叫“开面”,是在过去缺少化妆品、美容院的年代,通过传统的物理手法,清除面部的汗毛、痘斑、螨虫以及各类杂质,达到修剪眉毛、淡化色斑、光洁颜面的作用。

绞面的全套行头很简单:一盒珍珠粉,一卷棉线,一把剪刀,一盒珍珠霜,外加一件围裙。珍珠粉是用来做粉底的,可以减轻疼痛;剪刀是辅助工具,修剪过长或长得不整齐的眉毛;珍珠霜是绞完面后揸面,搓揉面部用的;围裙是披在胸前,避免绞掉的杂物落在身上。棉线才是整个绞面过程的主角,起到类似于刀片、剪刀或夹子的效果。

客人上门,绞面师傅熟练地帮客人披上围裙,将珍珠粉铺在脸上。然后,绞面师傅用一根细长的棉线,交叉两头成“剪刀”状,用牙咬着线的一端,另一端则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绷紧。绞面师傅把棉线轻轻贴着客人的脸,双手和嘴同时用力,从额头到眉毛到眼角到脸部一点点“绞”过去。棉线在脸上绞动时,“拔出萝卜带出泥”,有时会有些微痛感,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绞过之后的面部不仅把多余的汗毛全刮除干净,隐藏在脸部的各种疙瘩痘痘甚至螨虫也都被清理干净,变得光滑有弹性,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传承着这门传统手艺的师傅,是丰城市孙渡街道永丰社区三甲村(河湾三甲)人,叫陈秀英。陈大姐已经七十多岁,从事绞面手艺已经五十多年。据陈大姐说,绞面寓意着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未来。逢年过节,家中总是门庭若市,预约绞面的一个接一个,经常是从早忙到晚,累到腰酸背痛,十指磨出了泡。几十年下来,被她开脸绞面的男男女女不计其数。

陈大姐的手艺是她的母亲口传身授传下来的,虽然年事渐高,但手艺却非常娴熟。在体验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在陈大姐手上,细细的棉线似乎变成了一把剪刀,甚至是夹子。棉线所过之处,脸上有一种轻微的热辣之感,那是脸上的汗毛或杂质被绞掉时出现的自然反应。特别是在绞眉毛和眼角的汗毛时,陈大姐很细心,也很果断,绞过后的眉线非常清晰。绞面之后,不仅脸上变得干净清爽,整个人看上去也格外精神。

十几分钟的体验,我们不仅对这门古老的手艺赞叹不已,对陈大姐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手艺也是肃然起敬。一根细细的棉线,居然能够变得如此神奇,在陈大姐手上变成清洁美颜的“利器”,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绞面”看起来手法很简单,但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力道要足,下手要快,找点要准,才能确保效果。“绞面时,手上要用‘阴’劲,腰上也要用力,全身配合才能绞得干净,又不伤客人的脸。所以很累,会累得出汗,我在寒冬腊月给人绞面都不用穿棉袄。”陈大姐介绍说。

陈大姐十几岁就跟着母亲学“绞面”。初学时,母亲不允许她在客人脸上试,只是让她打下手,在旁边观察。后来,母亲要求她在自己的大腿上练习,有时也利用过节杀鸡宰鸭时,利用鸡鸭练习。沉浸其中的她,棉线拉断了上千根。“宝剑锋从磨砺出”,整整三年后,陈大姐的母亲对她进行了一次正式“绞面”考核,得到母亲认可后,陈大姐这才真正“上岗”,成为这门手艺的传承人。

过去,在丰城有个习俗,新娘在出嫁前都要绞面,意思是让新娘别开生面,新的婚姻生活才会美满幸福。出嫁的头天,绞面师傅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出嫁当天,还要举行一个绞面仪式,绞面师傅一边绞一边喝彩:“绞到新娘额,夫妻好相合;绞到新娘脸,夫妻常相见;绞到新娘嘴,夫妻常亲嘴;绞到新娘后颈脖,家生五子都登科。”亲朋好友在旁边,一边看着一边应和,笑声不断,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