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的影像表达

——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为例


文/王永忠

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其独特和个性化的视角,运用国际化的叙事策略和影像表达,表现了中国人文纪录片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为中国人文纪录片创作表达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参考。

本文以文化类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为例,分析创作者的“价值诉求”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影像表达,从而找出基于创作者“价值诉求”层面的表达和呈现,探寻人文类纪录片创作上的得失,并提出相关的合理的建议。

下面就来对纪录片的影像表达方式作一些分析:

一、表达方式之主题先行

在纪录片领域里,“主题先行”是指纪录片在拍摄前就已经确定好主题、思想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完成素材搜集和拍摄。采用主题先行的手法,可以更系统地收集和整理素材,有利于更快地制作出受众欢迎的作品。

在当下美食类纪录片中,主题先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故事素材”的制作模式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选择了“茶与人生”“茶道”“茶的传播”等不同主题,再通过不同的故事和典型的茶叶阐述各自的主题,用各式各样的素材对主题进行补充。

2.迎合主题的评论模式

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用带有评论、解释和总结性的话语迎合每一集的主题,显得立意突出。

在纪录片的解说词中,阐释比叙述包含了更多创作者的个人追求,阐释包含了创作者对主题的升华,对文化、哲理、意义的理解。在美食类纪录片中,优秀的解说词可以让美食故事很好地串联起来,将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等交代清楚,而且在引导主题上,总结评论性的语言更能让创作者的价值诉求直观地表达,受众更能清楚地感受到纪录片的情绪基调和思想意义。

二、影像叙事方式分析

1.小时空切入,以人物为线索的剧情化影像结构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从一人一事一景的小时空切入,以人物为线索展开叙事,不同的故事板块由不同的人物构成,再将这么多板块融汇成一集,主题由多样性走向单一的一个整体。例如第一集《土地与手掌的温度》,开篇选择了以一种轻灵的方式展开叙述,从布朗族的春茶讲起,讲到布朗人的饮茶传统和制茶工艺,并且从布朗人与茶的密切联系中追溯中国人与茶的渊源。这种从细节入手、感性带入的拍摄、解说方式,增强了纪录片叙述的感染力和纪实性。

从内容的整体布局上来看,《土地与手掌的温度》一集从制作工艺的角度讲述了茶的分类,巧妙选取了“喜爱龙井的外国茶友”“龙行十八式”的斟茶手艺等故事,融入不同种类的茶艺技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板块式的结构让故事讲述得生动鲜活、节奏轻快明亮,观众能够了解许多关于茶的知识,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2.剧情化的叙事节奏

一部展现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以剧情化的结构组织全片,让茶人讲述故事,从而展现与茶有关的历史风云、人生百味。片中的每一位茶人,不管是生活的波澜不惊还是大起大落,都因为茶而有了生命的馨香,在平凡的生活中彰显着人性的朴素、高贵而又美丽,给予观众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和洗礼。

3.大时空调度,人文关怀引发情感共鸣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人物为内核,聚焦在茶文化视角,横跨世界各个著名茶地,寻访了60多名茶人,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泪水和汗水,人生的苦乐蕴藏在每一个画面中。时空的广度让纪录片中的故事呈现出多维状态,其中平民视角下的普通人生活,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片中的人物故事和观众的内心共同升华。

人是故事的载体,片中的每个故事都与人的情感诉求息息相关。对这些普通人生活的关注,茶不再是一个单调的概念、简单的事物。人们都在面临自己的困境时,因茶道而得到解脱,获得了鼓舞精神的力量。茶对于人的意义不会因为国家、种族以及个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每个爱茶人的身上,茶道都能得到体现和升华。以平民的视角来叙事,情感质朴、真实,切中人们共通的情感,人的命运与茶紧密联系在一起,观众不仅能够在观影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更能切身感受到茶道的熏陶,让观众对茶道能有深刻的理解,整部片子也一直充盈着人文关怀的温暖。

4.矛盾冲突和悬念设置

冲突和悬念是影视作品吸引人的诱饵,也会成为影视创作往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叙事策略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不平凡,这便是让观众产生期待感的关键所在。创作者擅于发现人物所处的困境,将人物放置在一个个挑战模式中,而人物能否安然度过困境也就自然而然地牵动着观众的心,继而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更多的关注。例如:在斗茶比赛中,赢得斗茶比赛意味着女儿有钱可以治病,所以车杰所面临的挑战便也就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在观众心中形成一个悬念。悬念过后,观众的紧张而又期待的情绪得以释放,在感受审美愉悦和趣味的同时,也收获了对生活全新的感悟。

三、纪实手法和艺术手法营造的再现与表现

纪录片本身区别于其他影视作品的一个关键是对客观事实的纪实性,融合了视听语言的艺术加工效果,在再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文化意境之美,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解说词这三者对影视语言的建构,将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浑然天成,在再现情景的基础之上表达创作者所要传达的审美意境和意蕴。

1.独特的地理空间风貌展现视觉美感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记录的是一段探寻茶文化之旅,遍及全球的茶叶国度。广袤的地域空间跨度让不同景观的茶地交相辉映,各地风土人情一览无余。从人类生存极限的青藏高原到云南的古族部落,从中国到他国,从东方到西方,全程采用高清摄影,综合调度视角、色调、光影、构图、运动等多样元素,真实还原自然风貌,生动地刻画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因地而异的色彩光影调度,急缓有致的拍摄剪辑,用影像勾勒出了各个茶地独有的空间特质,为不同地域的茶文化进行影像着色和塑型,增强了故事型叙述板块的视觉表现力和气氛营造力。

2.极具表现力的听觉语言

声音作为影视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要素,担当着叙事和审美的作用。故事中人物的同期声突出表现了纪录片的真实原则,身处不同地域的茶人用当地朴实无华的话语讲述故事,使人物更有代入感。片中解说词采用了长短句交错的方式,进行诗意化表达。在同期声入乡随俗的叙述风格中加入了升华主题、提升意境、传播文化正能量的功能。

片中背景音乐的运用将故事的叙事性和艺术的抒情性完美融合,从原始森林深处的击鼓声到大千世界的嘈杂,现实生活的情感最终归属于心灵的彼岸,宛若一首庞大的音乐史诗。

3.蒙太奇剪辑的节奏和律动

蒙太奇作为影视语言独特的创作技巧,剪辑节奏很容易塑造一部作品的灵魂。纪录片对节奏有着很高的要求,节奏决定于画面镜头和音乐音响的节奏,决定了画面内容主体行为和解说内容主体行为的节奏。片中人物的轻重缓急、一快一慢、一张一弛全取决于剪辑的节奏,采茶、制茶、喝茶这一步步的节奏不仅体现了人的质感,更体现了人心灵上的质感、时间的质感。

4.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微观的个体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片段的纪录来表达宗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就成了影像记录的主体内容。将多重框架和宏大的命题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巧妙地表达了主题,实现了人与茶的对话。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更注重影像的造型感,通过光影的变化制造画面张力,画面本身就擅于捕捉镜头中的运动性,如果是固定镜头,就会拍摄如行云流水、渐变的天色、劳作的人们等运动元素,在全景空镜头和表现时间流逝上具有诗化现实的功能。对于影视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特殊处理往往会给人带来极具魅力的诗意般的享受。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极具鲜明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茶艺的背后是激发人们探寻传统文化价值、回归自然的情怀。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以纪录片的方式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展现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画卷。